比亚迪秦PLUS新车型上市,混动版纯电续航128公里售价7.98万,性价比再升级,满足不同用车需求的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

你知道吗?现在比亚迪秦PLUS的混动版续航威尔士都不弱,128公里。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时,忍不住想:这算什么?真啦啦啦的续航,一般家用大概就是一两百公里,按理说,市区开不开出多少距离,变成电池的指标不是挺奇怪的吗?但是,考虑到混动里,它的这个纯电续航能用,至少在老家乡下或上下班高峰用个十几公里,挺舒服。

昨天路上碰到一朋友,他问:你觉得这个价7.98万,值得吗?我半开玩笑说:还真得看你用车惯,要是我还是老实点走油的,省心些。他摇头:我就旧车换个新车,别的没想那么多。其实这就牵扯到另一个点:供应链的博弈。比亚迪,能答应把这个混动版卖到这个价位,哪个部分压得最紧?我猜,主要还是在电池和电机的成本控制上。毕竟电池越便宜,车价越低;电机企业也是挤在成本线上打拼。

比亚迪秦PLUS新车型上市,混动版纯电续航128公里售价7.98万,性价比再升级,满足不同用车需求的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去年看过的某份调研,纯电池成本一直在下降,去年一年降了大概8%,可我估算,零售端的价格还没见到完全反映这个优势。说到这我又发愁,难道是因为电池还是在高端定价上封�?或者说,苹果式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大家都怕亏?或者供应商还在卡着价格,皮筋一样,拉起来还有弹性。

这些车的细节其实也挺考验研发流程的。一台车,从外观到内饰,细微之处都花了不少心思。比如那次我试驾一台燃油车,发现它的门缝不是很紧。然后问了销售,他说:新版风阻设计,车身刚性变得更好。我心里暗想:风阻、空气动力,这么微妙的细节,必须一遍遍调试。这让我意识到,研发和供应链其实就像做一顿饭——知道你要用到的配料、锅具的位置、火候,越细节,成品越均衡。

比亚迪秦PLUS新车型上市,混动版纯电续航128公里售价7.98万,性价比再升级,满足不同用车需求的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为什么纯电车型越来越多?估算一下,纯电平均每公里成本大概是0.3元,油车可能是0.6元左右。这个差别挺大的。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去年我在加油站算过一笔账,百公里油钱大概40元,纯电可能才12块钱。虽然这不一定算到车价里,但用起来真舒服。而且,纯电车不跑高速,不乱喷尾气,咱们开起来也更心安。

另一边,混动车型就是个折衷。油耗还算接受,既能走城里,又不怕长途。你说,混动和纯电,哪个更理想呢?我猜,很多消费者还是在面子上纠结。毕竟,家里如果长途、远郊出行频繁,纯电或许还不够用。像我个新手,开电动车怕被限牌,或者充电难,不好受。而混动,恰好解决了这个续航焦虑。

这让我有点担心:比亚迪这次做得很聪明,将价格锁在7.98万,但未来还能不能再更低?毕竟,技术和成本都在变,小工厂、小供应商的价格也在降。这样一来,新能源车的门槛会不会越来越低?一个问题一堆,为什么产品没有更狠的降价?我猜,也许是未来的技术走过一个爆发点,到时候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但这事得是未来的事情。

比亚迪秦PLUS新车型上市,混动版纯电续航128公里售价7.98万,性价比再升级,满足不同用车需求的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有驾

说到我还在想:比亚迪把这个新做得挺稳的,没有太多花哨的变化。外观上,除了前脸差别,也没多大变革——是不是怕出现超越感?我自己觉得,毕竟换代大多在技术上,外观可以保留几年的经久不衰。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豪华品牌的电动车怎么应付这个价格大战?我猜,除了品牌溢价,可能是它们的利润更高,或者研发成本更大。像我朋友圈里,修车师傅说:那些进口的,油钱能买一辆国产车,当然修车也贵。这也反映出,供应链和售后服务差异,也是拉开差距的一个原因。

比亚迪秦PLUS新车型上市,混动版纯电续航128公里售价7.98万,性价比再升级,满足不同用车需求的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有驾

讲完这些,我忽然意识到,政策可能会成为打补丁的关键点。现在国家补贴退了,新能源车补贴——真的是差别所在。有人说,补贴退了,车价还会降?我觉得也未必,毕竟原材料价格、整体制造成本都在变。有一种猜测,是不是这些厂家为了保持利润,反而会在配置上下功夫,做出更划算的配置?这个问题我还没细想过,但感觉挺符合市场逻辑。

说到这,忽然觉得,还可以留个空白:你们觉得,未来的车,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可以不用开车,只坐智能座椅,或者车自己跑?未来还很迷。可我这次试驾,就觉得,车的感性在变,细节在讲故事。

比亚迪秦PLUS新车型上市,混动版纯电续航128公里售价7.98万,性价比再升级,满足不同用车需求的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有驾

我就在想:这个价位的秦PLUS混动和纯电,谁更能打动消费者?是续航、价格,还是品牌?不管怎么说,车里的那一块显示屏旁边的按键声,还是挺有家的味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