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要不是上周去了一趟“中国车谷”,我从不知道武汉还有这样一块风生水起的汽车热土。绿树环绕的宽敞厂房,街边跑过的各色电动车,还有那一道道飞速的汽车生产线,仿佛置身未来。听着车间里工人们的欢声笑语,我才明白,原来眼前这场“速度与激情”,是武汉为圆一个“汽车梦”,用了30多年书写而成的。这段历史,真挺让人感慨。
1988年,武汉“一场激战”悄然打响。当时,全国多个城市都盯上了那个“中法合资30万辆轿车项目”。可是,这么个有诱惑力的机会,咋办?谁家都想争。但武汉人硬是凭借自己的交通便利、产业基础、政策优势,给争过来了,这场博弈,说是亮剑也是不为过。还记得当年“轿车办”的人,用今天的话讲,那真是加班命根子,整天没黑没白地运筹着。终于,1991年,这片黄土岗上,武汉经开区破土诞生。你能想象吗?哪能想到现在的“中国车谷”,30多年前,只是个荒草连连的土坡。
说到车,不提“神龙”就太说不过去了。它可是改革开放后“汽车梦”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成立的那年,1992年,凭借富康两厢车,神龙砸出市场,硬是把家庭轿车这个概念生生拽进了国人的生活。后来,30年时间,650万台车的销售成绩单,这30年怕是藏着整个国家汽车工业的进程。
可“神龙”也不是一路坦途。特别是最近十年,国内外压力、市场竞争,甚至连存活都成了问题。我听武汉这边一条产业链的老板感慨,神龙汽车那几年日子特别难,内部问题不断,外部对手又一个比一个强,数次差点被市场“淘汰”。最黑暗的时候,甚至有人喊:“干脆关了得了。”那是一段怎么挺过来的呢?说真的,这种问题,估计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真答上。
今年,神龙“换牌面”了。三个月前,新的管理层上任,东风汽车和斯泰兰蒂斯也达成了新的发展共识,“神龙造 全球销”,正是这样一句口号,让神龙又燃起了干劲。从吕海涛到安东尼奥·菲洛萨,甚至每一位普通的车间工人,都在为这个目标“绷起弦”来了。
关键还是转型。现在电动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今年3月,神龙汽车参与了武汉经开区“东风纳米新能源车型生产基地项目”合作,听说从产线改造、市场推广,再到供应链协同合作,神龙一口气搞了不少动作,成效也很得劲。到了5月,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HEDMOS示界”也正式亮相了。看这名字哈,HEDMOS,说是从“head+most”来的,听着还蛮有贵族范,但架不住他们真跟“接地气”这块玩了个圆满——供应链本土化率直接飙到92%。同时“神龙”的标配新车,以法式驾控精准融入智能化科技,试驾的朋友说,开着这个车,活像在未来穿越。
不过光产品硬,也还差一口真气。神龙得益于武汉经开区的产业链,也得益于那个“二次创业”的大环境。像刘子清书记说的,“我们得为企业发展厚植沃土嘛。”没错,营商环境是什么?就是够“接地气”,足够“撑撑腰”,搞得创业者踏实放心。这几年,经开区的政策扶持都是真金白银的,谁不想干出点名堂?
一下吧,神龙,不光在回暖,更多的是焕新。让人感动的,还是那个“不服输”的劲头。时代的舞台在变,人们的需求也在变。但武汉人的“汽车梦”,还是热腾腾的。不妨期待一下吧,下一次,或许地球的另一端,也会有人在开着“神龙”制造的车兜风。毕竟呀,梦这玩意儿,从来不会白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