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宣布在德国裁掉上千人这事儿,就像往一个已经快烧干的锅里又浇了勺凉水,动静不大,但寒气逼人。这年头,车企裁员不叫新闻,可福特这操作,总让人觉得有点不是滋味。毕竟,这可是那个发明了流水线,把汽车塞进寻常百姓家的福特。
就在欧洲那边挥刀裁人的同时,他们在中国市场搞起了大动作。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销售公司,把之前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的销售渠道给捏在了一起。新公司的老大叫陈晓波,一个在长安福特干了很久的老将。这一缩一合,隔着太平洋遥相呼应,味道就有点复杂了。
说白了,福特现在就像一个穿着沉重盔甲的骑士,想去参加一场要求身法灵敏的舞会。那身盔甲,就是它过去一百年燃油车的辉煌,既是荣耀也是负担。在欧洲,电动车的场子还没那么热,需求疲软,那身盔甲就显得尤其笨重,生产线开着就是烧钱,裁员成了最直接的止损方式。这账谁都会算。
可中国这边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斗兽场,所有人都杀红了眼。福特那辆电马(Mustang Mach-E)扔进来,连个水花都没怎么看见。不是车不好,是节奏不对。在这里,大家玩的是快节奏的软件迭代、眼花缭乱的智能座舱,还有贴近本土需求的快速反应。福特的那套全球化标准平台,到了这儿有点水土不服。
所以,把销售渠道整合起来,让一个更懂中国市场的人来操盘,这步棋的意图很明显:集中火力,想在中国这个最关键的战场上,为自己的新能源车找回一点场子。这更像是一种防御姿态,先稳住阵脚,别再各自为战,内耗下去了。
但问题是,光整合个销售渠道就够了吗?这有点像打仗,后勤粮草是统一了,可前线缺的是能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福特现在最缺的,就是一款真正能在中国市场打响的新能源车型。它需要放下身段,不是简单地把海外车型拿过来改改,而是真正扎到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里去,甚至和本土的供应链、技术公司深度合作。
福特这艘大船,掉头太难了。它的每一个决策背后,都牵扯着全球的生产布局和根深蒂固的体系。这次在中国的折腾,更像是一次痛苦的自我调整。它看到了问题,也试图去解决,但这过程注定漫长。
福特整合了渠道,任命了新人,但真正需要整合的,恐怕是那个还活在百年前流水线辉煌里的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