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桑把自家的横滨总部大楼卖给了中国公司。是的,你没听错,就是那栋日本车圈里标志性的家底。买家是中国企业,卖家卖完还得租回来办公。这一幕,真让人五味杂陈。想当年,尼桑可是一线巨头,哪想到会降到卖祖宅这种地步?说白了,这就是卖房续命 —— 换句话说,资金紧张,硬着头皮用家当换钱。
这事背后反映的,不只是尼桑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你看比亚迪在巴西,刚刚盘下了福特那边一个老厂房,从无到有搭起自己的电动车基地。福特之前也没想过这地儿以后是被别人用来造新能源车的。顺便说一句,比亚迪进巴西价格不低,估计初期投入有上亿人民币,这还是保守估算。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全球版图真不是盖的。
在欧洲,奇瑞跟西班牙人合作建厂,这西班牙合作方之前是和日本车企合作的。换句话说,曾经的日本车企布局,被中国品牌以合作、收购、甚至替代的形式一点点蚕食。这个趋势,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说法,他干了十来年4S店销售,跟我分析:以前是客户苦苦追逐日系车,现在客户往中国车跑,理由竟然是服务体验和电车技术更对味。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19年日系最大的市场份额还是超过30%,但到了2023年,这数字估计降到20%开外。即使跑车和高级车那块保持一定优势,家用电动车市场的失地很明显。让人忍不住猜测,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是供应链的灵活度和新能源技术掌握程度。日系传统车企体制内研发流程像个大家族,慢条斯理,层层审批,反应速度慢得让人烦躁。反观大批中国新势力,开发周期快,决策链短,技术迭代速度每年几乎都能翻倍。
有个临时想到的对比,就像做家常菜。你家饭桌上,如果炒菜得先请示五个家庭成员,菜端出来都凉了,别人家一炒完直接上桌,哪家能更抢口碑?这就是研发和供应链博弈的缩影。对了,说起供应链,有次修理厂老李跟我说:现在修日系车零件贵不假,但有些电动车配件更贵,维修店还得点名订,客户还得排长队,别说保养,连配件都算贵。供应链复杂度直接影响车企盈利和用户口碑,这一点不能忽略。
讲真,大多数日系车企都以精细和可靠著称,但这也带来一种固化,血液流动不畅。比亚迪、蔚来的技术压倒性推进,让人觉得日系厂家有点中年危机。是不是有点苛刻?可能。不过从供应链、研发节奏到市场应变,的确有不适应的地方。前面说的大批车企卖老厂,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说这是卖祖宅,有同行指出,这更多是资金运作,算是资产负债表优化,还是要区分财务调整和市场被动。
继续聊聊销售渠道和用户心理。传统日系车的忠诚用户,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白领和公务员群体,一直是稳定的消费柱石。但新能源车一来,买车逻辑变了:谁家电池续航更长、智能配置更高,谁就吃香。日系车企老款燃油车尚好转型迟疑,导致不少用户直接跳槽蔚来、理想、比亚迪。销售小王跟我吐槽:这活儿真烦,老客户不走,新客户也得被新势力抢,套餐优惠折上折,客户还没底,保不准哪天又去买别的。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去年我去横滨附近的日系供应商工厂蹲点,厂长跟我说:我们打算换供应链管理软件了,消息传出,和高管都有反应,得加快速度了。通俗点说,连这些基层供应商都觉察到车企的压力了。这压力不是单纯销量数字,而是整个产业链条上的角色被置换。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同价位的中国电动车和日系传统车,谁跑滴滴更合适?我算了下,纯电车电费便宜得多,百公里电费可能只有20元上下,而燃油车除了油费,还有更贵的保养和零件费用,粗算下来,三年跑下来差不多节省40%运营成本。这片具体数据虽然样本少,心里还是有数。又一个维度,就是用户用车体验和口碑,可这块儿太主观了,说多了容易扯远。
又跑题了。回头想想,尼桑卖总部,真不是简单的卖地续命,更多是日本车企面对新时代工业变局,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折射。你觉得未来日系车会完全被中国势力取代吗?还是还能在哪些细节上保住优势?我猜没想明白,但有一点确定,他们或许得在变革速度上自个儿先快几拍。
最后说点细节,我刚翻手机相册,里面一张拍的产线照片上,有机械臂和工人忙活的身影交织,旁边的屏幕显示着中文数字——这是我在中国某新能源厂区看到的。细节里,往往藏着大故事。你说,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