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种经典车的故事背后,总隐藏着一些我一时难以道出的小细节。
你看,今天的摩托车市场,实在没有太多保存得这么完整、性能还这么出色的老款。特别是像GB500TT,几乎是个时间胶囊。我偶尔会想,这样的一台车是怎么一开始被定义为经典的?它的设计、性能,到底对得起它那个复古的标签。
我记得有个修理工跟我开过玩笑:你这车看着像是跑到上世纪的?过去我估算了一下,GB500TT的配件不多,零件的稀缺程度足以让人惊讶。大部分零件都还能找到,毕竟本田的供应链在那个时代还算严密,但有些关键的机械零件,存在估算的难题——大部分零件是进口的,也就是说,哪怕你在二手市场找到车体,修一修得花不少时间。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拍到一张车侧的细节——那把骨头风格的油箱,光影折射出淡淡的光泽,暗示着它的金属质感还是相当不错的。油箱容量17公升,正常骑个百公里油耗大概0.15升(这段先按下不表),对我来说,这个数跟我平时算的油钱还差不多。高速骑,百公里成本大概能压在15-20元(体感估算),倒也还算轻松。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本田会在80年代末时候,推出那么一台像样的古典赛车?别的品牌也在推古董风,但大部分都只是玩具车加点复古元素。其实跟研发的心态有关——那时本田的研发团队其实在做性能调校的事情,想强调效率、动力、操控;而这台车,则像是工程师们的一次放飞自我的创造。
你知道我在背后琢磨了几天,就觉得它最大的优势也许在于——它的无懈可击。也就是说,厂方一开始在设计时,几乎没有太多的妥协。你说,像它那种单缸498的引擎,能提供40马力,实在在那个时代,算得上是妥妥的性能担当。难题也不小,比如单缸的惯性大,振动难免,长时间骑下来就会觉得腰背一些累。
我曾经试过一台SR500,对比GB500TT。说实话,SR的车架更加适合改装,那叫一个可塑性强。你可以调节悬挂,换个方向盘,甚至换个引擎,想法多得很;而GB,基本就是无懈可击的原汁原味,几乎不能随意折腾。这大概也决定了它的命运——被热爱古典的骑士追捧,但在市场的生存空间,就变得狭窄。
我还在想,到了后来,市场为什么对这种完美复刻版的古典车兴趣就越来越淡了?是不是我们对纯粹的执念,变得越来越少?我猜测,一方面,实际上,市场需求变得更偏向多功能或实用性——比如大排量、多变风格的摩托;另一方面,供应链的问题也开始变严,零件逐渐稀缺。
说到这,我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我也曾经对这些老车抱有一种怀旧情结。但实际上,要把一部车保持在原汁原味的状态,真不容易。大部分改装过的老车,实际上更实用一点——我上次一个好友改的SR,他说:改完之后,动力更快,骑起来也顺手。
平心而论,GB500TT带给我的,不只是怀旧情怀,还有一种纯粹骑行的快感。它没有炫酷的电子辅助,没有复杂的调校,只有机械的心跳声伴随动力的传递。那种感觉,无论如何,都无法被现代科技所取代。
我还在想:如果你让一台这样的车,融入现代的智能元素,会怎么样?比如说,加个电子辅助…嗯,这或许又跑偏了,或者变成另一台半古典,半新潮的车。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泄了那股原汁原味的味道。
(这段先按下不表)只是我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看得出,老车的魅力,除了性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有时候我会觉得,真正的经典,是能让人一骑就忘了堵车、油钱、复杂的操作,只沉浸在骑行的纯粹快乐里。
你有没有试过骑一辆老车,开到乡间小路上?那时候的心情,可能就像童年一样单纯。任凭科技怎么发达,这份简简单单的快乐,似乎永远不会过时。
说到这,我真心想问——你觉得,这些经典车,未来还会回来,还是永远只是回忆里的东西?
(这想法已跑远一点了,但就是觉得,这才是骑行的本质吧——一台车,能带你走向那段你难以忘怀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