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4 年第一季度,国产 250cc + 摩托车的销量成绩相当亮眼,达到了 75.66 万辆,同比增长 42.97%。这一增长趋势与新能源车销量下滑 20% 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摩托车凭借其相对较低的价格和使用成本,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眼中轻奢出行的替代品,这种 “轻奢出行替代效应” 正推动着摩托车市场的发展。
在过去,摩托车的安全配置基本只有 ABS 防抱死系统,动力平台也多是仿制海外机型。但到了 2022 2024 年,TCS 牵引力控制系统实现了全域覆盖,自主研发的 ECU 电子控制单元也取得了突破。如今,不少高端摩托车已经开始试验氢能动力,并且毫米波雷达预警系统也逐步得到应用。这一系列技术升级,离不开汽车电子技术的反哺,让摩托车的安全性和动力性能都有了质的飞跃。
2017 年,西安率先开启了摩托车解禁的破冰之旅,重建了牌照申领系统,还试点了摩托车专用道。到了 2024 年,西安主城区的拥堵指数下降了 18%,成效显著。不过在解禁初期,事故率出现过波动,好在通过加强安全宣教,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贵州则在高速路权上取得了突破,拆除了全省高速的禁行标识,并发放安全指引手册。数据显示,2024 年山区高速的摩托事故率相比 2022 年下降了 31%。这说明,合理的 “路权赋权”,再加上严格的 “责任绑定”,能够实现交通治理的良性发展。
曾经,地方台对摩托车的报道多是负面的,将其与 “飞车党”“污染” 等问题联系在一起。但如今,央视网开始对摩托车进行正面报道,这背后反映的是城市规划思维的代际更迭。以前,城市规划主要考虑汽车的发展,而现在,更加注重多元化交通体系的构建。为了进一步扭转大众对摩托车的认知,我们可以建立摩托车安全驾驶信用体系,用数据说话。比如,欧盟的摩托车人均死亡率为 0.28 / 万,而我国是 1.07 / 万,通过对比,能让大家看到提升安全水平的空间和必要性。
从城市治理角度看,摩托车的普及能有效缓解停车资源紧张的问题,每辆摩托车能节省约 6㎡的停车空间。但与此路权冲突也可能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构建 “摩托微循环路网”,让摩托车在城市中拥有更合理的通行路径。在产业转型方面,2024 年我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增长了 15%,出口形势向好。核心技术专利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ECU 国产率不到 30%。对此,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建立产学研攻守同盟,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在安全伦理方面,智能防护系统不断迭代升级,可全民道路素养的提升却相对滞后。实行驾照分级制,并引入 VR 模拟训练,很有必要,能让驾驶者在虚拟环境中提升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
2025 年 3 月,深圳部分行政区开始试点解禁摩托车,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过,解禁城市需要配套建设充电桩、骑行学院和保险池这 3 大基础设施,以保障摩托车出行的便利性、安全性和保障性。在技术层面,L2 级自动驾驶摩托已经进入路测阶段,我们还应建立 “两轮载具智能驾驶分级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回顾西安、贵州等地的成功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摩托车解禁的趋势不可逆,并且技术的发展将持续为摩托车的安全行驶提供有力保障。未来,摩托车产业有望在政策支持和技术驱动下,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