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万辆的底气!长安汽车独立开启央企改革新章
从189万到268万:央企重组暗藏销量密码
拒绝被合并!二级央企反升国家队主力
重庆汽车逆袭记:一部央企转型教科书
央企重组大戏突然转向——7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告显示,重庆的长安汽车母公司兵装集团完成分立,新组建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正式成为第73家央企。这场原被猜测为“东风吞长安”的合并剧本,最终演变为长安独立升格的产业变革事件。
数据印证改革逻辑:2023年长安汽车总销量达268.4万辆(来源:长安汽车年报),同期东风集团乘用车上险量为189.6万辆(中汽协终端数据)。当行业期待央企强强联合时,长安以超40%的销量优势证明了其独立运营的产业价值。
重组转向背后是央企改革思路的深度调整。过去十年间类似一汽整合夏利的案例证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容易引发文化冲突与效率损耗。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央企重组整合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业务专注化”原则,中国长安的组建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落地。
重庆汽车产业的转型自救早埋下伏笔。2017年重庆市汽车产量骤降23.3%(重庆市统计局数据),燃油车主导的结构短板暴露无遗。时任重庆市领导在产业座谈会上直言:“错过新能源就是断送工业根基”。此后重庆密集推出三项关键举措:
投资42亿元建设两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
引入宁德时代在涪陵建成年产60GWh电池基地
推动长安汽车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
这些布局在2023年迎来收获期。当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95.3万辆(重庆市统计公报),同比激增90.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赛力斯问界系列的热销,其搭载的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正是源自重庆联合研发中心的成果。
形成对照的是武汉的转型阵痛。拥有“中国车谷”之称的武汉经开区,2023年汽车产量仅79.3万辆(武汉市统计局),较2017年峰值减少57%。尽管2024年上半年密集推出岚图知音、猛士917等新车型,但东风集团新能源销量占比仍不足20%(乘联会数据),转型进度明显落后。
产业观察家李伟在《新能源汽车周刊》撰文指出:“城市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决定了企业转型效率。重庆2018年就出台三电系统专项补贴,而武汉到2022年才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政策体系。”
新央企的担子并不轻松。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三重挑战:
海外市场需在三年内突破50万辆年销量(2023年出口量23万辆)
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国产化率提升至90%
形成覆盖东南亚、中东的本地化供应链
这些目标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在国资委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专项规划中,长安集团被赋予“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攻关牵头单位”使命。8个国家级实验室已确定落户重庆,重点突破车规级芯片国产化。
企业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命脉。2023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7%(重庆市统计局),拉动工业增长4.9个百分点。在龙盛新城,每3个就业岗位就有1个与汽车产业相关。58岁的工人张建国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厂区总担心裁员,现在每天加班赶出口订单。”
反观武汉,东风集团为当地贡献了35%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武汉经信局数据)。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院长颜伏伍表示:“2023年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已提升到52%,但三电核心部件仍有缺口。”
央企专业化重组正催生新的产业生态。与过去“拉郎配”式整合不同,中国长安的独立采用了创新治理模式:
国资委直接持有100%股权
引入独立董事占董事会40%席位
设置技术创新特别表决权
这套体制使企业在决策时少受地方干预,更快响应市场变化。2024年上半年长安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68.3%(企业公告),反超东风24.5%的增速。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委员徐东华评价:“这场改革的核心逻辑是把产业交给专业人。军工归军工,汽车归汽车,各展所长才能做强实业。”
长江经济带正因这样的产业变局重新洗牌。2024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达115.8万辆(国家统计局),首次超越广州成为全国第一。在渝蓉高速公路上,新能源物流车占比已达27%(重庆交通局监测数据),这条连接西部两大核心城市的动脉,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最佳见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