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幽默,你以为汽车行业的头号难题是电车卖不出去,或者马斯克又在网上跟谁对线,结果一回头,发现大佬们正被一颗还没你指甲盖大的芯片搞到集体崩溃。
这回的主角叫安世半导体,一家你可能听都没听过的荷兰公司,但它一跺脚,欧洲16家车企差点直接原地停工,联名上书警告说“再不发货我们就真·躺平了”。
场面一度非常魔幻,像是一群壮汉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小卖部老板卡住了脖子。
这事儿的起因更离谱。
荷兰政府突然“正义感”爆棚,说为了“国家安全”,强行接管了安世,还把CEO张学政给停了职。
为啥?
因为安世的大老板是中国的闻泰科技,持股超过50%。
而就在前一天,大洋彼岸的美国刚发布了一个叫“50%穿透性规则”的黑魔法,意思就是只要你跟中国资本沾边超过一半,那你就是我黑名单上的人。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就差把“拉偏架”三个字写脸上了,说白了就是美国吹哨子,盟友跟着抡棍子,至于棍子抡到谁,谁的供应链会断,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姿势要帅,队要站对。
你看,全球化玩到最后,就变成了幼儿园小朋友吵架:“你跟他玩,我就不跟你玩了。”
结果这一棍子下去,先把自己人给抡懵了。
宝马的电机控制器、大众的电池管理系统,里面都塞着安世的功率芯片。
这玩意儿听着不起眼,但它是汽车的“心血管系统”,负责电力转换和控制,决定了你这几十万的电动爹能跑多远、充电有多快。
安世在这块儿是全球第三,中国第一,妥妥的扫地僧级别。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是大佬,为啥不能找人替代?
主机厂那些采购和研发,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朋友,你把工业制造想得太像逛菜市场了。
一位车企研发总院的负责人把实话都捅出来了:“这不是买个包,拿来就能用。汽车这玩意儿,跟人命关天。”
首先,车规级芯片和你在华强北买的消费级芯片,完全是两个物种。
你的手机卡了,你最多骂骂咧生厂商然后重启;但你的车在高速上跑着,芯片卡了,那可能就直接去见牛顿本人了。
一辆车得保证十年十五年的可靠性,风吹日晒,零下四十度到零上一百度,都得稳如老狗。
其次,换供应商的流程能让你怀疑人生。
一颗新芯片想上车,光是各种资质认证就得跑个半年到一年。
就算英飞凌、安森美这些同行拿出同款平替,也得从头开始调试、验证、路试,确保万无一失才能量产。
等这套流程走完,黄花菜都凉透了。
这不像换个灯泡,这相当于在高速飞行的飞机上换引擎,还得是不同牌子的引擎。
更扎心的是,安世的芯片性价比高,物美价廉。
一颗芯片上省的钱不多,但乘以十万辆、一百万辆,省下的钱够采购总监在年会上表演胸口碎大石了。
现在换成又贵又没那么好用的,那滋味,谁用谁知道。
而且,安世的产品线渗透得太深,从传感器到动力系统,哪哪都有它。
它留下的产能缺口,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别的供应商就算想补,短期内也根本填不上。
据说安世“断供”那阵子,芯片价格直接炒到平时的两三倍,黄牛都乐开了花。
所以你看,欧洲车企的“停工警告”不是矫情,是真的疼。
这场由地缘政治引发的“芯荒”,精准打击,刀刀见肉,而且看这架势,短时间内根本停不下来。
当然,国内车企也跑不了。
在中国汽车芯片联盟的白名单上,安世的国产化上车应用案例数量排第二,仅次于芯旺微。
它一缺货,国内供应链负责人比谁都着急,只能一边紧急备库,一边把“国产替代”这个中长期规划,含着泪提前到了眼前。
好消息是,在功率器件这个领域,我们自己人还算争气。
比亚迪半导体的IGBT都迭代到第八代了,靠着自家车卖得好,上车实践机会管够;斯达半导体的碳化硅模块已经塞进了蔚来、小鹏的800V平台;士兰微自己建生产线,正在疯狂爬产能。
但坏消息是,整体上我们还在追赶。
特别是在更高端的碳化硅芯片上,人家起步早,工艺和稳定性还是领先。
我们就像一个刚学会炒几个家常菜的厨子,突然被推到国宴上,让你立马复刻佛跳墙,压力山大。
如果说功率芯片是被人卡住了脖子,那高性能计算芯片,尤其是AI芯片,就是直接被人按住了天灵盖。
英伟达的黄仁勋最近就差哭了,说美国一顿骚操作,把自己在华高端芯片市场的份额从95%干到了0%。
曾经的王者,现在连入场券都被没收了。
被禁的A100、H100,还有“特供”的A800、H800,这些都是训练自动驾驶大模型的“算力发动机”。
这玩意儿不直接装在你的车里,但它决定了你车上的自动驾驶系统能有多聪明。
没有这些芯片进行海量数据训练,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就是一句空话。
英伟达留下的巨大市场空白,谁来填?
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据分析,2024年中国的AI加速器市场,华为昇腾能吃下23%的份额。
任正非说得很有意思:“单芯片性能我们是落后,但我们可以用数学补物理、用群计算补单芯片。”翻译一下就是:你一个诸葛亮厉害,我三个臭皮匠顶上,实在不行我就再加三个,用人海战术淹没你。
虽然现在禁令暂时缓和,但谁知道下一刀会不会砍向更靠近消费者的智驾、智舱芯片?
没人敢赌。
在智驾芯片领域,英伟达依然是霸主,装机率接近40%。
但地平线、黑芝麻、华为海思这些本土玩家正在疯狂抢滩。
地平线出货量破千万,跟四十多家车企搞合作;华为的昇腾610靠着自家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也在大量上车。
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智能化是汽车的未来,而智能化的核心是算法和芯片。
把自己的大脑放在别人的脑袋里,这事儿太危险了。
但国产芯片的困境也是明摆着的。
清华大学的教授总结了三个问题:“敢用”、“能用”、“好用”。
“敢用”是车企的信任问题。
国产芯片刚起步,万一出点问题,召回的成本是天价,品牌的信誉更是直接清零。
谁也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一螃蟹有毒呢。
“能用”是技术和投入问题。
芯片研发是烧钱无底洞,回报周期又长,小公司根本玩不起,短期内想跟国际巨头掰手腕,不现实。
最难的是“好用”,这背后是“生态”这道天堑。
英伟达牛逼,不只在于芯片本身,更在于它花了快20年建立的CUDA平台。
这个平台聚集了全球数百万开发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软件生态。
你用它的芯片,就等于拥有了整个生态的支持。
而我们自己想搞一套,就像从零开始建一个App Store去对抗苹果,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安世的这场“乱”,就像一个巴掌,狠狠地抽在了所有人的脸上。
它抽醒了那些迷信全球化供应链的车企,让他们明白“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下场;它也抽醒了我们自己,让我们看清了在核心技术上的差距和挑战。
美国的制裁,客观上成了国产替代最强的催化剂。
大基金三期来了,新能源和AI的需求爆了,华为这样的企业被逼上梁山,反而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危机危机,危中有机。
当别人想关上大门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自己踹开一扇新大门最好的时机。
毕竟,到2030年,中国市场将占全球汽车半导体的65%。
谁能在这里站稳,谁就赢得了未来。
牌桌上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