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万电动越野敢下水1.5米?我在青海湖零下30度的冰面看到的,和那些说电车只能城里转悠的人想的不太一样
去年12月,青海湖边。气温降到零下三十来度,湖面冰裂缝区域有几摊融化的泥水混合体,深度目测超过一米。一台猛士M817开过来,没减速,直接扎进去。周围几个开普拉多和牧马人的哥们儿都停下来看热闹——电动车敢这么玩?五分钟后,车从对面爬上来,底盘护板上挂着冰碴子,但发动机舱位置干干净净,连个水渍都没往外渗。有个老炮凑过去看了半天,嘀咕了句:“进气口藏车顶了?”
这车来路有点特殊。最早是部队的竞标项目,后来东风把核心技术转到民用线。军转民这事儿年年有,但真把硬货保留下来的不多见。三电机分布式驱动,前面一台后面两台,综合功率600千瓦往上,峰值扭矩破千牛米。电池封装用的蜂窝铝加芳纶纤维,据说摔十米不起火——这种话我一般不全信,但车底那层护板厚度确实吓人,敲上去邦邦响。
真正让人琢磨的是细节。电池预热系统,零下三十度环境里十分钟能把电芯温度拉到15度;排气系统入水前自动关阀门;全车线束用的军标防水接头。这些东西单拎出来不起眼,组合在一起就是另一回事了。去年阿拉善英雄会电动组比赛,M817连续七天穿沙漠、过戈壁、蹚河床,最后是唯一一台没趴窝的量产电动越野。
涉水这块门道多。进气口放车顶只是基本操作,关键是全车密封等级够不够狠。M817那套IP69K防护,理论上能扛住高压水枪直冲。我在川藏线见过一次实战:318国道某个无名河段,水深目测一米二三,河底都是鹅卵石。M817加了点油门直接趟过去,水线漫到车窗下沿,出来以后电控系统没报一个故障码。跟在后面那台某品牌燃油越野反而犹豫了,最后绕路走的桥。
电池没电比没油更麻烦?
玩越野的人最怕半路断粮。油车可以带油桶,电车呢?M817设计师大概也想过这茬。它那套“越野能量管理算法”,电量掉到20%以下会自动切换极限续航模式——优先保证转向、制动和四驱系统供电,娱乐系统全关,空调降到最低档。
阿拉善有个哥们儿测过极限。满载状态下连续脱困十次,沙子齐轮毂那种,脱出来的时候电量还剩15%。他跟我说,最后那两次能明显感觉动力输出有衰减,但方向盘和刹车踏板始终没飘过。这种“保命优先”的逻辑,油车时代不太需要考虑,电动越野反而得当核心功能做。
充电补能确实是硬伤。东风在318、219这些线上布了些800V超充桩,宣传说10%充到80%只要15分钟。实际情况我没全程跑过,但听跑过的人讲,桩是有,问题是冬天或者海拔高的地方,充电功率打折厉害。夏天在平原跑或许能达标,高原冬季估计得打个对折。
车机系统那套“双模交互”挺有意思。民用模式下该有的都有,大屏、抬头显示、车联网,常规操作。切到战斗模式,仪表盘瞬间变脸,只剩坡度、航向、水深几个数字,连时间都不显示。语音指令能识别战术口令——虽说普通人用不上,但这种设计思路确实和那些只会堆配置的智能座舱不是一条路子。
六十八万买个电动越野,划算吗?
M817起步价68.8万,顶配接近百万。这价格放越野圈里有点尴尬——比途乐、普拉多贵一截,比进口电动越野又便宜不少。值不值看需求。
它的底子是原生越野平台,不是拿轿车底盘改的。扭转刚度45000牛米每度,这数字比传统非承载车身还夸张。离地间隙280到420毫米可调,CDC电磁阻尼配空气弹簧,这套悬挂调校在烂路上表现确实扎实。我坐过一次副驾,过连续搓板路的时候,屁股下面能感觉到悬挂在高频工作,但传到座椅上的震动被过滤得差不多了。
售后服务网铺了300个城市,提供24小时越野救援,极端情况下能调直升机。这话听着像营销术语,但架不住有人真遇到过。去年可可西里有台M817陷沙子里了,打救援电话,六小时后直升机带着拖车吊索到了。虽说最后没用上——车主自己用沙板脱困了,但这种服务态度多少让人踏实点。
国产化率98.7%,好处是配件供应不受限,坏处是你不知道这些供应商的长期稳定性如何。东风说70%的供应商同时服务军工体系,这话真假难辨,但至少方向对了——军用标准往下降维,总比民用标准往上够强。
电动越野这个品类还在摸索期。续航、充电、长期可靠性,这些问题不会因为一两款车就彻底解决。M817现在的表现,算是给市场交了份还凑合的答卷。它能不能真正站稳脚跟,得看两三年后那批首批车主的真实反馈——是趴窝在半路,还是真成了穿越神器。
买车这事儿,最终还是看用途。城里代步偶尔周末郊游,这车纯属浪费。但要是真打算去无人区玩命,M817这个选项,或许值得蹲下来仔细研究研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