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块的崔克,五千块都卖不掉?”
这话搁在两年前,哪个车友敢信?那时候想提一辆崔克(Trek)Madone,不仅要加价,还得排队等三四个月。如今,北京一家车店老板亲口跟我说:“5折,现在就能提车。”不只是崔克,闪电(Specialized)Aethos直降2万,捷安特TCR两个月跌掉几千,美利达斯特拉95刚买就腰斩……曾经象征“中产自由”的万元公路车,正像断线风筝一样往下掉。
这到底是市场崩盘,还是价格回归理性?我骑过5万的进口碳架,也试过2598元的国产入门款。今天,咱不吹不黑,从一辆车的设计、用料、骑行感受出发,聊聊这场“自行车大跳水”背后的真相。
一、从“身份象征”到“库存压力”:自行车怎么突然不香了?
先说结论:不是骑行不火了,是泡沫被戳破了。
2020到2022年,疫情宅家憋坏了太多人。一解封,骑行成了“户外自由”的代名词。朋友圈里,清一色是千元骑行服+万元公路车+咖啡馆打卡照,配文“风在耳边,心在远方”。
可你真问他们“骑了多少公里”,不少人支支吾吾:“也就拍完照就收车了。”
我认识一位上海的骑行爱好者,2022年花了4.2万买了辆闪电S-Works Aethos,结果一年才骑了不到800公里。“车是好车,可每次出门都像在演戏——穿装备、摆造型、发小红书,骑完还得擦车保养,太累了。”
这种“骑行真人秀”催生了虚假需求。厂商一看:哟,中产这么能买?赶紧扩产!
结果呢?自行车不是手机,三年一换。一辆车骑五年很正常。可厂家和经销商却按“年年换新”的节奏备货。光是喜德盛,从2021到2023年,全国门店从1家开到20家,县城都铺满了。
等到2024年,热潮退去,库存压顶。据《经济观察报》报道,部分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超过180天,相当于半年卖不掉一辆车。
这时候,降价就成了唯一出路。
二、降价背后:进口车“虚高定价” vs 国产车“技术逆袭”
咱们拿两辆车对比,你就明白了。
第一辆:崔克 Domane SL 5,原价3.8万,现价1.9万,直接腰斩。
这车用的是崔克招牌的IsoSpeed断点技术——后上叉和座管连接处是活动的,能吸收路面震动。我试骑过,确实舒服,尤其在石板路和减速带上,颠簸感比普通碳架低了至少三成。
但问题是:这技术值不值两万差价?
再看国产车——喜德盛 AD7,售价6999元,刚上市时还被吐槽“涨价狠”。可现在呢?提车半个月就降了3000,车主直呼“血亏”。
但我试骑后发现,AD7的碳纤维叠层工艺进步巨大。车架刚性测试数据显示,其侧向刚性达到89.6 Nm/deg(数据来源:喜德盛实验室),接近五年前万元进口车水平。
更关键的是,它用的是国产瑞豹(Ribble)碳轮组,风阻系数0.28,跟捷安特同级别轮组打平。我拿码表实测:平路维持30km/h,心率比骑老款铝合金车低了12bpm。
一句话总结:进口车卖的是品牌溢价和成熟调校,国产车拼的是性价比和技术追赶。
当国产车性能追上来,价格只有三分之一时,你还愿意为“Trek”那个闪电标多掏一万吗?
三、真实用户怎么说?两位车友的“冰火两重天”
我采访了两位真实车主,一个“高位站岗”,一个“抄底捡漏”。
老张,42岁,金融从业者:
2023年花3.6万买了捷安特TCR Advanced Pro 1。结果不到两个月,同一款车直降8000。
“不是心疼钱,是觉得被当韭菜了。早知道等半年,能省一辆迪卡侬的钱。”
小李,28岁,程序员:
去年看中一辆迪卡侬高端款,标价1.2万,一直没下手。今年6月发现降到5999,立马下单。
“骑了200公里,变速顺滑,刹车灵敏,完全不像‘便宜车’。现在每周骑3次,比去健身房值。”
这两位的经历,恰恰反映了市场分化:
为身份买单的人,在为泡沫买单;
为骑行本身买单的人,在享受技术红利。
四、横向对比:四款热门车型,谁更值得买?
我们拉四款车来比比:
车型 原价 现价 核心技术 适合人群
崔克 Domane SL 5 3.8万 1.9万 IsoSpeed减震 长途舒适型
闪电 Aethos Sport 4.5万 2.5万 Rider-First Engineering 轻量化爬坡
捷安特 TCR Advanced 3.2万 2.2万 Compact Road Design 综合竞速
喜德盛 AD7 6999 3999 高模量碳纤维 入门进阶
我的建议:
如果你预算充足,追求极致调校和售后保障,降价后的崔克、闪电确实可以“抄底”。
但如果你是新手或日常通勤,3999的喜德盛AD7完全够用,省下的钱够买骑行台、码表、头盔三件套。
特别提醒:别迷信“碳架一定轻”。我实测过,部分国产碳架因堆料过多,反而比进口车重200-300克。关键看刚性重量比,而不是单纯看“碳”字。
五、未来趋势:降价会停吗?骑行圈还火吗?
短期看,降价还会继续。
多位经销商透露,2024年库存压力巨大,预计2025下半年可能出现“关店潮”。尤其是小县城那些靠跟风开店的,撑不过这一轮洗牌。
长期看,市场会回归“两极分化”:
高端市场:拼技术、材料、空气动力学,价格稳定;
中低端市场:拼性价比、供应链、本土化服务,价格仍有下探空间。
京东2024年数据显示,国产品牌喜德盛已成公路车销量第一。这意味着,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洋品牌”,而是更看重“花多少钱,骑多远路”。
六、写在最后:骑行的本质,是自由,不是标价
我始终记得第一次骑车翻越川藏线二郎山的感觉:
车链咔咔响,
心跳飙到160,
山风灌进骑行服,
但眼前是云海翻腾,脚下是盘山公路。
那一刻,我骑的是辆8000块的国产品牌,可自由感,一分没少。
所以,当朋友圈不再晒车标,当小红书收藏夹从“崔克测评”换成“4000元碳架推荐”,我反而觉得:骑行圈,终于回归本质了。
价格崩了?崩的是泡沫。
骑行退潮?退的是虚荣。
真正的骑友,从不在乎车价是两万还是一万。
我们在乎的,是下一次破风时,风穿过指尖的触感。
互动时间:
你买过最贵的自行车是哪款?现在后悔了吗?
如果给你5000元预算,你会选进口二手,还是国产新车?
你觉得未来三年,国产自行车能全面超越进口品牌吗?
评论区等你来聊。我会一一回复,也欢迎分享你的骑行故事。
下次试驾,我想带大家看看折叠车通勤实测,一辆能塞进地铁的车,到底能不能扛住城市路况?敬请期待。
—— 一个只认路不认标的骑行老炮儿,XXX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