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悄悄建成了第一条全固态电池产线,2026年上车,燃油车的真正对手来了

你们听说没? 就前几天,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建成了,而且已经开始小批量测试生产! 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是真能出电池的产线。

中国悄悄建成了第一条全固态电池产线,2026年上车,燃油车的真正对手来了-有驾

这意味着啥? 简单说,以后电动车续航1000公里会是标配,而且再也不用担心电池起火。 但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次咱们居然跑在了日本丰田前面,他们之前高调宣传2027年才推全固态电池,但我们产的电池明年就要上车测试了。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消息时也不太信。 毕竟“全固态电池”这个词听了太多次,每次都说要颠覆行业,结果都是实验室里的新闻。 但这次不一样,央视都报了,产线是真的建成了,还在小批量测试生产。

这次产的电池是60安时以上的车规级电池。 可能有人不懂这个数字的意义,这么说吧,达不到这个容量,根本没法用在车上。 现在能稳定生产这个规格的电芯,说明电池已经不再是“概念品”,而是真正的“商品”了。

广汽的人说得更直接:他们开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比现有电池高了接近一倍。 现在能跑500公里的车,用了这种电池能轻松突破1000公里。

你们知道全固态电池为什么这么受关注吗? 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 现在的电动车为什么容易起火? 因为里面的电解液是液态的,一旦碰撞或者短路,就容易燃烧。

而全固态电池里面全是固体物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广汽的工程师说,他们的固态电解质能耐热到三四百摄氏度以上,而传统电解液只能到一百多度。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夏天把电动车停在路边暴晒也不用担心了,就算发生严重碰撞,电池起火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除了安全,另一个颠覆性的点是续航。 我查到一个数据:同样重量的电池,全固态电池能让车多跑差不多一倍的里程。

这种续航提升不是靠堆电池数量实现的,而是技术上的根本突破。 据说东风还在研发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的硫化物体系全固态电池,这数字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

中国悄悄建成了第一条全固态电池产线,2026年上车,燃油车的真正对手来了-有驾

但全固态电池最难的不是理念,是量产。 这里面有个核心难题叫“固-固界面”问题。

简单比喻就是:固态电解质像陶瓷,电极材料像橡皮泥,这俩硬碰硬接触时会有微小缝隙。 锂离子在中间传输就像在坑洼的路上跑步,容易“卡脚”。

这次我们的科研团队用了三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碘离子胶水”自动填补缝隙,“柔性骨架”让电解质变得像“可拧麻花的保鲜膜”,还有“氟化物保护壳”保证高温下的稳定性。

这三道“保险”让电池既安全又高效。 说实话,这种技术细节平时没人爱听,但正是这些突破才让量产成为可能。

说到量产,你们可能想知道现在到什么阶段了。 目前是“小批量测试生产”。

别小看这个阶段,这就像一家餐厅已经建好了厨房、备齐了食材,开始试菜了。 虽然还没到大宴宾客的时候,但已经能端出像样的菜品了。

广汽的计划是:2026年小批量装车实验,2027年到2030年逐步批量生产。

其他企业也在跟进:国轩高科的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经贯通,孚能科技说年底要完成中试线建设。

就连丰田也坐不住了,宣布计划在2027年推出全固态电池车型。 这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不过全固态电池的成本还是个问题。 目前大约是液态电池的3-5倍,关键材料硫化锂的价格仍然很高。

而且生产线和现有液态电池生产线兼容度不到50%,需要全新的设备投入。

中国悄悄建成了第一条全固态电池产线,2026年上车,燃油车的真正对手来了-有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先选择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 比如上汽就推出了9.98万元的半固态电池车型,让高端技术先走向大众市场。

半固态电池虽然不如全固态那么完美,但已经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有了很大提升,是个务实的过渡方案。

除了电动车,全固态电池还会用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 比如低空经济中的电动垂直飞行器,对人形机器人来说,它们需要本征安全的电池,固态电池成了理想选择。

甚至储能领域也在用半固态电池了,浙江有个2.8GWh的储能项目,全部采用半固态电池,这是全球最大的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

这意味着全固态电池不只是车的未来,更是整个清洁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

现在业内对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时间还有争议。 有人乐观认为2027年就能小批量装车,也有人觉得要等到2030年以后。

但不管怎样,第一条产线的建成意味着我们已经从0走到了1。 剩下的路虽然还长,但最难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