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道南二手车市场,一台开了15000公里的SUV,车商加价3000抢着收,三拨看车的人全是网约车司机
去年有个女孩干了件挺离谱的事——17万买了台宋PLUS开了一年,转手卖给二手车商,拿回18万2。她拿这钱又订了台新款,算下来等于白嫖一年,还倒赚一万多。
我第一次听说这事的时候也觉得悬,毕竟新能源车掉价那个速度,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后来去大道南那边转了几圈,发现这车在二手市场的行情,确实有点邪门。
有个做了十几年的老车商,展厅里停着台一年车龄的,表显才一万五公里。他跟我说收车的时候比发票价多给了三千,“来看车的排队,都是跑网约车的。现在不是我挑客户,是客户求我留车。”
这话听着像在吹,但你看看停车场那些板车,从比亚迪工厂出来就直奔各个城市,128台车里72台是客户催单的,剩下56台被网约车公司一次性锁单。这场面搁三年前,谁敢信插混SUV能卖成这样?
我后来找了几个开这车的人聊,慢慢摸出点门道。
跑滴滴的王师傅之前开日系轿车,市区油耗七个多,去年换了这车。他给我看能耗记录,平时上下班全程纯电,周末接长途单才用油,表显亏电油耗四升不到。按他的算法,每天省下的油钱够多吃顿早餐,一年下来能省两万多。关键是三电质保跟车不跟人,这对跑车的人来说就是吃饭家伙,图的就是个踏实。
还有个哥们是奶爸,最早看上的是空间。后备厢能塞四个箱子加婴儿车,遮物帘照样盖得严实。但让他最满意的反而是些不起眼的东西——副驾喊冷,空调只升副驾温度;后排小孩闹腾要看动画片,语音识别直接给安排上。他说开车最怕分心,这车多少帮你省了点心思。
去年国庆跟朋友自驾去海边,其中一个开的就是宋PLUS。晚上烧烤,他直接从车上拉出220V外放电,电烤盘、投影仪全给带起来了。隔壁开燃油车那位带了汽油发电机,结果噪音大被投诉,最后跑来蹭我们的电。两天下来电量从八成掉到三成,油箱基本没动。
这种场景以前也想象过,但真见到了还是会觉得,插混这玩意儿跟传统燃油车确实不是一回事了。
技术细节我说不太专业。跑过几次高速,能感觉出这套第五代DM-i跟之前不一样——发动机介入的时候基本察觉不到,没那种突然的顿挫。电量见底了油耗也能控制在五升左右,比同级别纯油车省不少。
有次高速遇暴雨,能见度特别差。打开ACC和车道保持,方向盘会轻微修正方向,力度很轻,不会让人觉得车在跟你抢。那种时候你会想,这些辅助功能关键时刻确实能帮上忙。
空间大是大,但后排地台有点凸起,中间坐人时间长了腿会累。车机偶尔卡顿,尤其冷启动的时候。跑高速超过一百二风噪会比较明显。不过十五六万的价位,也就这样了。
网约车司机为啥排队买?算明白账了——油耗低,质保长,卖的时候还不愁价。对跑车的人来说这就是生产力工具,实打实赚钱的家伙。
市场最诚实。一年一百万辆,不是广告砸出来的,是一个个车主用钱包投出来的。
最近跟车主聊天,听到最多的一句是“以前加油心疼,现在加电上瘾”。每天晚上回家插上枪,第二天满电出门,这仪式感多少有点像给手机充电,但爽感要强得多。
二手车商为啥抢着收?大概就是看明白了——这车在二手市场的流通性,比很多燃油车还好。
当一台车能让车商主动加价收,这事本身就挺能说明问题。至于值不值,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我只是觉得,那个白开一年还倒赚钱的女孩,大概率不是运气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