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PLUS新能源,5月第一周销量5271辆,纯电SUV销量榜上第二。这数据一扔出来,很多人就开始不淡定了。毕竟,纯电SUV市场内卷到今天,单周能过5000辆,听着确实挺炸裂。但回头一想,宋PLUS新能源的价格区间不低,比亚迪也没在疯狂打折。这就更让人觉得离谱了——别的品牌打折打到骨头都快没了,还是卖不动;它倒好,不怎么打价格战,还能这么卷,这事太不正常了吧?
别急,咱一件件拆开。先看销量,5271辆绝对是亮眼的,但你不能只盯着这个数字。得捋一下它在整个榜单里的位置,以及和同行的差距,比如比它排名低的零跑C11,销量只有1512辆;蔚来ES6更惨,刚刚过1200辆。这种体量上的悬殊,说明了什么?其实是消费者对品牌和车型的认可度已经拉开了档次——就像考试,有人考90分,有人考50分,后面那个50分的努力再多,也很难短时间追上。
再看营收和定价逻辑。宋PLUS新能源的价格区间直接把它推向了中高端市场,但比亚迪的策略并不是单纯靠堆料,说它在做“价值战”更贴切。这个价位,既有油车的竞争对手,也有其他新能源玩家,消费者挑来挑去,最后选了它。而这种“卖得贵、卖得多”的背后,关键是得看利润。如果利润能扛得住,那就是一个健康的增长模式;如果利润率低得吓人,像有些车企的毛利率个位数甚至负数,那销量再好也没用。
毛利率这一块,比亚迪向来比较扎实,但同行就不太一样了。比如零跑,虽然销量榜单上还有几款车,但毛利率一直低,这和它的研发投入有关系——新势力车企为了抢市场,得不断迭代产品,不断砸钱优化技术。这种玩法在前期非常烧钱,账面上亏得难看,但它其实是一种战略性亏损。只要后续能把研发成本摊下去,毛利率上来,企业就能喘口气。问题是,有些车企缺乏技术积累,或者方向选错了,车卖得越多,亏损反而越大。
这里就得拉同行来对比一下了。传统车企比如长城、上汽这些老手,智能化转型的动作有点慢,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毛利率一般不会太差。新势力车企比如零跑、小鹏,销量数据偶尔能冲一下,但毛利率低得让人心疼,有些品牌甚至还在亏。再看外资品牌,像大众ID.4X这种车,单周销量只有几百辆,完全被市场边缘化。它们的毛利率倒是能扛,但在中国市场卖不好,整个业务线迟早得调整。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比亚迪是不是个例外?是不是靠规模和技术一骑绝尘了?也不完全是。比亚迪的盈利能力确实不错,销量也没话说,但它并不是毫无压力。比如研发成本,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是持续性的,比亚迪虽然布局了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但这些技术也得持续迭代,成本不会低。再比如账期,新能源车企普遍账期长,账上看着有钱,其实很多是预收款,还得慢慢摊销。
那问题来了,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回头看,它的动作其实有章法。比如刀片电池、混动技术,这些都是行业难点,别人做不出来,它做出来了,直接拉高了品牌溢价。再比如产品线布局,从便宜的元PLUS到贵一些的唐L,它不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分散风险,同时覆盖更广的市场。这样的战略性投入,看着成本高,但能保证增长的稳定性。
那那些销量榜上的“低毛利选手”是怎么回事呢?比如零跑、深蓝这些品牌,数据上确实有点吓人,但它们也不是在瞎搞。它们更多是在追求短期市场占有率,比如低价策略、补贴推广,把用户圈进来。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可能不太健康,但在新能源市场扩容的阶段,先把盘子做大,再优化成本,也是一个思路。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看起来挺炸裂”的数据。宋PLUS新能源单周卖5000多辆,确实是行业里的高分表现,但拆开来看,它背后的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才是关键。别的品牌卖得少,很多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市场问题,而是行业结构性问题。毛利率低、研发烧钱、账期长,这些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都在面对的事。
最后一句,数据吓人没关系,关键是企业下一步怎么走。抓住机会,熬过亏损,走得稳,才能在这场内卷里活下来。像比亚迪这样,看着贵也有人买,那不是简单的运气好,而是它的体系够扎实。至于那些低毛利选手,能不能撑到分水岭,就得看它们的战略是不是够长远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