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我今天刷手机,真是看得心惊肉跳。凌晨一封《致比亚迪总裁的一封信》直接炸了整个车圈,“强制压货”“单店月亏百万”,这哪是卖车,简直是卖命啊!更离谱的是,比亚迪连夜发声明,结果呢?不否认、不解释、不给数据,反而把DMS系统直接关了,不让入库——这操作,不是心虚是啥?老铁们,这事儿可不简单,表面看是经销商“反水”,背后其实是整个新能源车市从“躺赚”到“绞杀”的大转折。
咱们今天不吹不黑,就掰开揉碎了看:比亚迪到底怎么了?你还敢不敢买它?它还能不能支棱起来?
先说说最扎心的——库存压得人喘不过气。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明摆着:比亚迪6月库存系数飙到2.8,啥概念?健康线是1.5,超过2就是“严重积压”。现在全国经销商手里压着68万辆新车,按一辆15万算,光是压在车上的钱就上千亿!这哪是4S店,简直是“汽车仓库”+“资金黑洞”。上海浦东那家mega store,8000㎡的展厅,40%空着,展车都拉回仓库吃灰。郑州南四环更是惊现“汽车坟场”,无人机一拍,上千辆比亚迪新车露天趴着,两个月不动,电池天天掉电——这车还没卖出去,先折损一波,谁受得了?
更狠的是,降价的锅让经销商背。
今年比亚迪秦PLUS、汉EV推“冠军版”,价格直接打下来2-4万,消费者看着“真香”,可经销商却“气得蹦起来”。为啥?降价的差额,70%要经销商自己扛!卖一辆亏5000块,卖得越多,亏得越狠。这哪是促销,这是“割韭菜”啊!以前国家有补贴,厂家还能分担点,现在补贴没了,比亚迪转身就把成本压力甩给渠道。武汉有经销商算过账:海豚这车,厂家补贴从1.2万砍到4000,还要求提车量涨50%才能拿返利——这不是“带资进组”是啥?佛山新加盟的经销商,还得交500万保证金,首批提300辆,这哪是招商,简直是搞汽车版P2P!
再聊聊比亚迪的“双线作战”,这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边是传统经销商在“水深火热”,另一边呢?比亚迪自己开直营店,就在你4S店隔壁,同款车便宜8000!长沙有投资人哭诉,隔壁直营店一开,自己店里的客户全被截胡了。你说这生意还怎么干?这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是拿刀捅自己渠道的心啊!
更狠的是,出海战略又抽了国内一刀。
为了冲海外销量,比亚迪优先保障出口车。深圳工厂的工人爆料:国内订单的车,说抽调就抽调,改成右舵发海外,导致国内经销商交不了车,客户天天催,信誉全砸了。国内车主等车,海外车主优先提,这排面给得有点过分了。
那问题来了,比亚迪为啥走到这一步?
其实早有预兆。以前新能源是“增量市场”,谁产能高,谁就能吃肉。比亚迪靠着刀片电池、DM-i技术,一路高歌猛进,销量“顶呱呱”,王传福甚至放出“月销50万”的豪言。可现在呢?市场饱和了,从“增量厮杀”进入“存量绞杀”,大家抢一口饭吃,谁还管你是不是“国民神车”?
再看竞品,特斯拉早就玩直营,省掉中间商,价格透明,用户体验好;蔚来、小鹏搞城市展厅,用户体验拉满,服务闭环。相比之下,比亚迪这套传统4S店模式,信息不透明、价格乱、服务参差,早就该改革了。可它偏偏选择“压库+返利”这套老路,结果呢?渠道崩了,口碑也快崩了。
再说说产品本身,比亚迪的车到底还值不值得买?
客观讲,技术底子是真硬。刀片电池安全性没得说,DM-i混动系统省油又平顺,三电技术也是行业第一梯队。像秦PLUS DM-i,百公里油耗才3.8L,简直是“油老虎”的克星,日常代步“真香”到上头。汉EV、海豹这些车,外观设计也越来越有范儿,内饰质感提升明显,说是“出片利器”也不为过。
但问题也在这儿——车是好车,但买车体验太差。
你在4S店谈价格,销售一会儿说“等厂家通知”,一会儿说“库存紧张”,价格忽上忽下,跟开盲盒一样。再加上现在库存这么大,你提的车说不定是三个月前生产的,电池、轮胎都有损耗。这哪是买车,简直是赌运气。
对比一下竞品:
特斯拉 Model 3,价格透明,官网下单,直营交付,省心。但内饰太素,做工一般,“驾驶玩具”是它,“豪华感”真没有。
小鹏P7i,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很顶,NGP高速导航辅助开起来“支棱起来”,但品牌力弱,保值率“跌冒烟了”。
吉利银河L7,用比亚迪的混动技术,价格更低,配置更高,简直是“比亚迪平替”,但三电技术还是差一口气。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比亚迪还能不能买?
猫哥我的看法是:车本身没问题,但渠道乱局必须警惕。如果你不差钱,追求省心,建议等它把渠道理顺了再入手。毕竟现在经销商压力大,服务肯定打折。但如果你就想图个省油、耐用,秦PLUS、宋Pro这类车,价格打下来后,性价比还是“顶呱呱”。
只是,王传福这一关,不好过。一边是投资人要增长,一边是经销商要活命,一边是用户要体验。他能不能把这盘棋走活,决定了比亚迪是“神车”还是“老咕噜棒子”。
这样的比亚迪,你爱了吗?你会考虑现在入手吗?还是准备等等看?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