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没事,琢磨一个事儿,就是比亚迪下场卖两轮车电池了。
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个产品升级嘛,铅酸换锂电,续航长了,车子轻了,好事儿。
但你要是只看到这,那格局就小了,这事儿的本质,根本不是一个消费电子产品评测,而是一场典型的、教科书式的“降维打击”。
我先把结论放这儿:比亚e迪这手,不是为了跟雅迪、爱玛抢生意,它是要把整个两轮车电池的“旧大陆”给淹了。
它的目标,是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靠着铅酸电池和劣质锂电池为生的无数个小作坊、小品牌。
这是一场来自汽车工业的“正规军”,对草根江湖的“清乡运动”。
捋捋这个逻辑。
什么叫降维打击?
不是说我技术比你牛,而是我的整个商业模式、成本结构、生产规模,都建立在一个比你高一个维度的产业里。
当我的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或者需要寻找新增长点时,我就会把这套成熟的、高维度的体系,直接“空投”到你这个低维度市场。
想想高通。
当年手机芯片杀成血海,它就把成熟的芯片方案稍微改改,做成了智能手表的芯片。
那些原来做电子表机芯的小厂,瞬间就没得玩了。
一个道理。
比亚迪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已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巨头,它的刀片电池经过了最严苛的车规级验证,生产规模是以GWh(亿瓦时)为单位计算的。
这种体量,意味着它对上游供应链有绝对的议价权,它的自动化生产线能把成本压到极致。
现在,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内卷加剧,这些“浓眉大眼”的巨头都需要找新的增长曲线。
两轮车市场,一个保有量几亿台、每年还在大几千万台增长的市场,简直就是躺在地上的一块肥肉。
过去这块肉不好啃,因为市场太分散,用户对价格极其敏感,而且铅酸电池的技术门槛低,谁都能做。
但现在,新国标把安全标准提上来了,劣质锂电池三天两头起火,用户也开始算“安全账”了。
时机成熟了。
比亚迪带着它的车规级技术和庞大产能下来了,对那些铅-酸电池厂和锂电小作坊来说,这就不是竞争,是碾压。
人家用造汽车的标准来造你的饭碗,你怎么玩?
再来算笔账,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很多人看到那个48V24Ah的1159元,第一反应是“贵”。
一个铅酸电池才四五百。
但这种算法,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只看单次采购成本,不看全生命周期总成本。
我们得算三笔账:金钱账、时间账和情绪账。
先算金钱账。
一个铅酸电池500块,寿命撑死两年,循环次数大概300-400次。
一个比亚迪的磷酸铁锂,1159块,官方说循环3000次,用个七八年问题不大。
就算打个对折,用五年。
五年内,铅酸电池你得换两次,总花费是500 + 5002 = 1500元(这里还没算电池涨价和换电的人工费)。
锂电池呢?
就是那1159元。
五年下来,用锂电反而省了三四百。
这账不难算吧。
然后是时间账,这笔账对很多人来说,比金钱账更值钱。
铅酸电池充满要8-10小时,基本就是睡前插上,第二天早上用。
时间被锁死了。
锂电池快充,喝杯奶茶的功夫就能充大半。
对于外卖小哥这种拿时间换钱的职业,这意味着什么?
一天能多送好几单,一个月下来多赚的钱,可能就把电池差价给覆盖了。
对于普通上班族,你不用再为忘充电而焦虑,早上出门发现没电,下楼充个15分钟,足够你到公司了。
时间上的自由和灵活,是铅酸电池给不了的。
最后是情绪账。
拎着30多公斤的铅酸电池爬六楼是什么体验?
很多住老小区的都懂。
那种沉重、憋屈,日复一日,是对人精神的持续消耗。
换成9公斤的锂电,一个小学生都能拎着走。
这种从“负重前行”到“轻松自如”的解脱感,值多少钱?
还有续航焦虑,铅酸电池用到第二年,续航打对折是常事,出个远门心惊胆战。
换了锂电,续航实打实的,活动半径大大增加。
这种“心里有底”的安全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情绪价值。
所以,那个1159元,你买到的不只是一个电池,你买的是未来五年的省钱、每天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一种不再焦虑的松弛感。
这笔交易,值博率相当高。
比亚迪这步棋,最终会引发整个行业的虹吸效应。
第一,它会加速铅酸电池的淘汰进程。
当头部品牌用上比亚迪的电池作为卖点,二三线品牌为了不掉队,只能跟进。
整个市场的用户心智被教育过来后,铅酸电池的市场份额会断崖式下跌。
第二,它会清洗掉一大批不规范的锂电小作坊。
以前大家觉得锂电池不安全,是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用回收电芯、劣质BMS(电池管理系统)组装的“野鸡”电池。
比亚迪这种“正规军”下场,用品牌和技术为安全性背书,会建立起新的行业标杆。
用户一旦有了“正规军”可选,谁还会去赌那些“定时炸弹”呢?
第三,它会倒逼两轮车整车厂进行产品升级。
电池的性能上去了,车架、电机、刹车、减震这些配套系统也得跟上。
你不能给一辆法拉利装个拖拉机的发动机。
未来,两轮电动车可能会更像“小号的汽车”,在智能化、安全性和舒适性上全面升级。
说到底,比亚迪卖两轮车电池,醉翁之意不在酒。
它不是来“做生意”的,它是来“定规矩”的。
通过输出它的技术、品牌和成本优势,重塑整个下游产业的生态。
这套打法,在很多行业都上演过。
一个看似饱和、低端的市场,往往会被一个来自高维世界的“野蛮人”彻底颠覆。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短期内能用上更安全、更耐用、更方便的电池,肯定是好事。
但拉长时间看,当一个行业被几个巨头垄断后,议价权最终会回到谁手里,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不过,那也是后话了。
至少在当下,这场“清乡运动”带来的鲶鱼效应,值得我们搬个小板凳,好好看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