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看到比亚迪汉这次加推新版本,我还挺期待的。毕竟之前不少人吐槽续航不够用,配置不够均衡,这次总该把短板补齐了吧。结果呢,我翻了下官方参数,心里那个七上八下的感觉又来了。
先说我比较关心的舒适型版本。价格直接涨了1.1万块,但智能辅助的雷达摄像头居然给砍了——超声波雷达没了,侧面辅助啥的也没。听销售说,这是为了腾出预算给电池续航续航买单的——官方说新增续航245公里。但你仔细一想,这实际是换汤不换药啊,把一些安全锦囊撤了,换个大电池,价格涨了,配置反而缩水。说白了,牺牲了智能化硬件,换了电池容量。这样的取舍,诚意有点矛盾。
我当时跟朋友小王聊,他也是个玩车的,说:这跟我认识的汉不太一样啊,原来的版本雷达多,辅助驾驶算是支持强的,你现在这样反而对用户体验削弱了。我倒不是说没电池就不行,关键是比亚迪这个做法是不是有点太急躁了,没把‘全面’这词考虑进去。
然后看看尊贵型,这版本倒是涨价没那么狠,涨了4千。多了一项疲劳驾驶提醒,挡杆旁边那个小功能我感觉有用,至少能提醒司机歇会儿。但丹拿音响,曾经的卖点之一,居然给撤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初的车展我还特别拍了丹拿音响的音响系统实际效果,算是高端配置的加分项,现在被拔了,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这让我想起研发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权衡。研发就像做菜,材料有限,你喜欢高颜值的外观,也喜欢实用性强的底盘,再加上高端智能驾驶辅助,三样都要满足很难。比亚迪这次明显是把锅放在了续航上,哪怕牺牲了音响质量和辅助驾驶硬件。虽然续航对电动车来说是核心指标,但真心觉得,少了辅助安全装备,日常驾驶体验就打了折扣。尤其是城市堵车和高速巡航时,高级辅助能救不少命。
其实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是保留原有配置,然后顺带又升级了电池,哪知道是这么个取舍,这就有点令人失望了(这段先按下不表)。要是你问我,继续买老款不也行吗?大电池版本还在那里,至少那些辅助硬件还有。销售曾经跟我说:你要是买新款,别忘了老款还在卖,只是你得权衡续航和配置的优先级。这话也透着点无奈。
我也琢磨,这是不是供应链的锅。供应链现在不稳定,大电池材料涨价,雷达和音响芯片供应也紧张。比亚迪或许只能在有限的零部件里挑最优解。把钱和资源放在电芯上,智能硬件就跟着缩水了。还真是像做一道家常菜,没那么多现成料,得舍弃一种配料。只是不知道这个续航换配置的公式对用户来说到底划不划算。
说到对比,我想起我之前开过的同价位蔚来ES6,智能驾驶摄像头不少,而且辅助驾驶算是中规中矩。价钱比汉同款豪华型稍贵,但体验上确实能多依赖点系统。续航方面没汉新版本长,但也能做到450公里,这样的均衡我个人觉得更适合日常用车。汉新版本往大电池靠这点,倒是让偏续航焦虑症的用户有了选择。
顺便嘀咕一句,插混版汉的顶配居然连真皮方向盘都没,感觉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明明插混顶配该是旗舰级别,怎么配置上这么随意?这又是比亚迪内部定位问题,还是成本控制?我就问你你觉得合理吗?
翻过去看朋友圈,有个土豪说:这汉L才是真材实料,要钱不要命的那种,不服来辩。我心想,这种说法算不算小众豪华圈的话题炒作?我没细想过,但他们那锅开发预算和供应商关系肯定更讲究,毕竟能叫L肯定有其他亮点。
估算了一下,汉新舒适版加了那大电池,百公里能多跑50公里续航,要知道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挺大比例,这1.1万块价格上涨,应该主要是电芯价格涨了。换句话说,买多续航的钱,也就这么多。相比之下,牺牲智能硬件,那些雷达单体芯片的成本其实没那么高,买几个颗粒瓶盖就行,但没配上,是刻意而为,还是被迫为续航让步?
这让我又想起一件事。邻居老张说他开汉快两年了,最难受的是碰到堵车,辅助没了感觉特别累,换新版本会考虑续航,但更怕少了辅助变危险。老张这话暴露了个矛盾,续航有了,出点安全体验下降是不是容易被忽略。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更想知道你怎么看这种取舍?换不换那点智能配置去换续航,真的符合大多数城市消费者吗?毕竟堵城里谁不想有点智能助手帮忙减轻负担。比亚迪这波升级,对你来说是升级还是降级?
(这事儿让我想起前阵子一个朋友抱怨买车选配置烦得头大,真是怪不得男人见车就头疼。)
比亚迪汉这次的诚意,藏得有点深,也挺矛盾。你说,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市场策略,这样的配置调整会不会在未来成趋势,还是只是权宜之计?我觉得这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毕竟谁都不想在买车时,遇到这种买续航送砍配置的套路。你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