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排靠背优化彻底颠覆体验

前几天,又是关于汽车行业的一个“吓人”数据冲上了热搜:某车企,单车毛利率为-20%。对,你没看错,不是正的,是负20%。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这家公司就得倒贴钱。而且,这不是个例,新势力造车里,这样的“负毛利”现象并不罕见。许多人第一个反应是,“这不完蛋了吗?赔本赚吆喝迟早得关门吧。”但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咱们就来拆一拆,看看这事儿到底怎么回事。

先捋一下毛利率到底是怎么来的。毛利率,简单说,就是你一辆车的销售收入减掉直接生产成本,再除以销售收入,得出来的百分比。比方说,一台车卖30万,生产成本是27万,那毛利率就是10%。成本里头主要包括哪些?原材料、工厂生产费用、供应链采购成本这些硬指标。毛利率低,甚至负毛利,就说明卖一辆车还不够把这些基本的硬成本覆盖上。所以,负毛利看上去确实挺吓人,尤其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毕竟谁会做赔钱买卖呢?但新势力造车,似乎从一开始就跟传统车企的逻辑不太一样。

第二排靠背优化彻底颠覆体验-有驾

为什么会这样?先别急着下结论,翻开这些新势力的财报往下看,你会发现里面“出血”的地方并不仅仅是生产成本,更大的窟窿藏在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里。咱们拿几个新势力品牌的财报对比下。某头部新势力,2022年全年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0%以上。同期,它的销售费用也高得离谱——接近60亿元,主要花在建直营店、搞营销、推换电服务这些事情上。这些都是不小的开销。再加上新势力在整车制造上还属于“学徒阶段”,供应链议价能力比不上大众、丰田这些老司机,单车成本自然高,毛利率做不出来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排靠背优化彻底颠覆体验-有驾

那传统车企就不会这样?也不完全是。其实即便是传统车企,近年来毛利率也在明显下滑。尤其在新能源板块,很多老牌车企的电动车业务都在亏损。比如某外资巨头,早两年推出的几款纯电动车,单车亏损据说也达到六位数以上。归根结底,新能源车的技术门槛和前期投入太高了,电池研发、整车架构、电控系统,这些都是烧钱的地方。新势力亏,传统车企做新能源也亏,只不过老牌车企的燃油车业务还能“养家糊口”,所以总账看起来没那么难看罢了。

那再回到新势力的负毛利,问题出在哪?是“乱花钱”吗?其实未必。拆开来看,这些巨额投入大多是有目标的。研发费用高,是因为它们希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摆脱对供应链的依赖;销售费用高,是因为它们走的是直销模式,不像传统车企靠经销商网络铺货。直营店投入大,但好处是能直接接触客户,拿到一手反馈,同时提升品牌溢价。换句话说,这些开销不是乱花,而是为了抢占未来市场做的“战略性投资”。只不过,战略性投资的回报是不确定的,至少短期内看不到财报上的好转。

第二排靠背优化彻底颠覆体验-有驾

再者,消费者对新势力的期望值和传统车企也不同。买大众、丰田,图的是成熟稳定;买新势力,更多是冲着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去的。这意味着新势力必须在科技和体验上下重注,比老牌车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研发、优化,才有可能留住用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很多新势力都在高端市场发力,推高利润车型,比如国内某品牌的旗舰SUV,起售价就定在了40万以上。高价车能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这是它们扭亏为盈的关键一步。

所以,这事看起来吓人,其实背后有它的道理。负毛利不是目的,而是一种阶段性策略。新势力车企本质上是在打时间差——赌的是未来新能源车市场足够大,自己的技术和服务足够有竞争力,能够在规模化生产后把成本降下来,最终实现盈利。这个过程是非常烧钱的,能不能熬到那一天,确实是个未知数。但这种“战略性亏损”的打法,其实在科技行业并不少见,比如早期的电商企业、共享出行平台,基本都是在亏损中抢占市场,然后用规模化去换利润。

第二排靠背优化彻底颠覆体验-有驾

当然,风险也不是没有。新势力造车的“烧钱速度”实在太快了,融资压力巨大。一旦融资链条断裂,或者市场竞争加剧,烧钱也烧不出竞争力,那就真的危险了。传统车企虽然新能源转型缓慢,但它们在供应链、成本控制和制造经验上的优势依然明显。新势力要想突围,不仅要技术过硬,还得活得够久,熬过这场持久战。

所以,看到这些“负毛利”数据,别急着拍死它。一家车企的好坏,不能只看一时的财报数字,而是要看它的打法有没有章法,看它的战略路线是不是清晰、行得通。如果它能在亏损中积累起技术和品牌壁垒,未来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毕竟,所有行业的颠覆者,在早期都难免会经历一些“看起来吓人”的苦日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