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有个数据特别扎眼。蔚来,那个一提到就绕不开电动车的品牌,2023年二季度净亏损超过60亿人民币。有多夸张呢?简单类比一下,大部分人可能这辈子都花不了这么多钱。更扎心的是,这还不是它第一次亏。甚至可以说,亏钱这事儿,已经成了蔚来的日常操作。
有人说,这太不正常了吧。一边是销量增长,车一辆接一辆地卖;另一边却是账面亏损,越卖越亏。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不就是“赔本赚吆喝”吗?乍一看,这话没毛病。但静下心来,咱们得从头梳理一下:为什么会亏这么多,亏损背后是不是行业里的普遍现象,或者说,人家到底有没有办法扭转?
先看数字。这次蔚来的财报确实不好看,营收88亿,亏损却60亿,几乎把赚的钱全贴进去了还不够。但回头再瞅瞅它的毛利率——负3%。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卖一辆车,不但赚不到钱,还得倒贴。再具体点,车卖得越多,亏损可能越大。这确实有点反直觉,毕竟一般人会想,车厂的规模效应应该能帮助摊薄成本才对啊。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两个字:成本。
蔚来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走的是“豪华路线”,产品定位跟奔驰宝马抢市场,技术上又盯着特斯拉。这听起来挺有野心的,但代价也不小。车用的材料更高端,配置更丰富,再加上搞电动车本身就需要大量技术研发投入,制造成本直线上升。以蔚来ET7为例,电池包容量大,自动驾驶硬件堆满了车顶,这些东西成本一个比一个吓人。再看市场,面对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波动、消费疲软这些现实,蔚来就更难了。
那是不是只有蔚来这么惨?其实不然。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都在烧钱,新势力几乎没有能大规模盈利的。小鹏、理想甚至“老大哥”特斯拉也都经历过类似阶段。特斯拉2019年亏了8.6亿美元,那会儿也是负毛利,账面看着挺吓人,但后来靠规模化、降本增效活了过来。新势力的亏损,本质上是研发和扩张的巨大投入。同样的钱,传统车企可能会用来盖厂房、升级生产线,但新势力都砸在了技术创新和品牌推广上。
还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那就是服务体系。蔚来拿自己当“移动豪宅”的概念在干,换电站、专属车主服务、软件升级,这些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持续烧钱。以换电站为例,一个站成本数百万,运营起来还得付电费、人工费,这些都压在了蔚来的账上。别看消费者用着方便,实际上企业背后真的是在“硬扛”。
再往深了看,跟同行对比一下,蔚来这波亏损其实也没那么特别。比如小鹏,也有类似的负毛利,只不过它更偏向技术驱动,赌的是未来的智能驾驶。理想稍微好点,但人家的产品线更集中,几乎是“奶爸车”单品打天下,研发和服务成本自然要低不少。而传统车企虽然基本不亏,但面对新能源转型的阵痛,它们其实活得也没多轻松。外资品牌比如大众、丰田,最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下滑,甚至被比亚迪反超,压力同样巨大。
那问题来了,蔚来亏这么多,是“乱花钱”还是“战略性投资”?单看数据,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但细琢磨,它其实走的就是一种“先占坑后收割”的模式。换电站、品牌服务、自动驾驶技术的引入,短期内看不到收益,但如果市场教育成功,用户粘性上来了,未来的变现空间会很可观。特斯拉的成功就是例子。回头想想,当年特斯拉也被骂得不轻,但人家后来靠Model 3的规模化和全球化布局翻了身。
所以,蔚来的亏损看起来吓人,但并不是失控的烧钱。它的赌局很清晰,就是以技术和服务为核心,抢占高端新能源车这块市场。只不过,这个过程对资金和时间的要求极高。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只看到车确实不错,但对于企业,这是个全力以赴的长期战,稍有不慎,就可能“死在黎明前”。
最后怎么收尾呢?蔚来这步棋,到底能不能走通,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从行业的逻辑来看,这种短期亏损、长期布局的打法,并不意外。关键是,它能不能把技术、品牌、用户服务这几张牌打好。亏损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方向。至少到目前为止,蔚来的路还在它的规划里,那些看似“吓人”的数字,其实是它成长中的必经之路。未来几年,新能源车市场会越来越卷,蔚来要想笑到最后,得比谁都沉得住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