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超700公里,为啥还买增程?原因太现实了

现在市面上的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说起来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动不动就宣传能跑700公里,甚至1000公里。

按理说,这么长的续航,应该能彻底解决大家的里程焦虑了吧?

可奇怪的是,我们环顾四周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像理想、问界这种车里还带着一个“发电机”的增程电动车,销量反倒是越来越好,很多人在换车或者买第一辆新能源车的时候,都把它们列入了重点考虑对象。

续航超700公里,为啥还买增程?原因太现实了-有驾

这就让人有点想不通了,既然纯电动车已经能跑那么远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选择这种看起来有点“过渡”性质的增程方案呢?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关乎到我们普通老百姓在用车过程中最真实、最具体的体验和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车企在宣传册上写的那个续航里程,和我们自己开车上路能跑出来的里程,往往是两码事。

那个漂亮的数字,通常是在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下测出来的,比如温度是恒定的二十多度,路面平坦没有坡,不开空调也不开暖气,驾驶员用最省电的方式匀速行驶。

这就像方便面包装上的大块牛肉,看看就好,别太当真。

一旦到了咱们实际用车的时候,各种“折扣”就来了。

最明显的就是冬天,尤其是在北方,气温一到零下,电池的化学活性就会降低,续航能力天生就要打个折。

这时候你再打开暖风取暖,那电量掉得就更快了,续航可能直接在标称的基础上打个六折。

再比如跑高速,车速提到120公里每小时,风的阻力会大大增加,电耗也会跟着飙升,续航可能又要打个八折。

这么一算下来,一辆号称能跑1000公里的纯电车,在冬天跑高速的真实续航,能有500公里就已经算表现非常出色了。

之前就有车主实测过,他那台标称续航超过900公里的旗舰纯电车,在零下十度的天气里跑高速,实际上也就跑了430公里左右就得赶紧找充电桩了。

这种巨大的落差,才是很多人焦虑的真正来源。

续航超700公里,为啥还买增程?原因太现实了-有驾

而增程车在这方面就显得实在多了,它的电池可能只标200公里,但这200公里是比较扎实的纯电体验。

电用完了,车里的增程器——也就是那个小“发电机”——就开始工作,用油发电驱动车子继续跑,一个45升的油箱,轻轻松松又能提供七八百公里的续航。

这种模式给人的感觉是,心里有底,没有那种续航数字突然“跳水”的恐慌感。

其次,就是充电的便利性问题。

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是全世界充电桩数量最多的国家,但这就像平均工资一样,总量很大,但分布很不均衡。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能小区地库、商场、写字楼下到处都是充电桩,充电非常方便。

但如果你生活在三四线城市,或者要去一些偏远地区自驾游,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云南、甘肃这些地方,可能开出几十公里都见不到一个公共充电桩。

就算找到了,也可能面临桩是坏的、或者前面有好多车在排队的窘境。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去年国庆节那个新闻,在湖南一个高速服务区,十几把充电枪,后面排了一百多辆车,有人等了七八个小时才充上电。

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纯电车主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而开增程车的人,心态就完全不同了。

续航超700公里,为啥还买增程?原因太现实了-有驾

他们可以把增程车当纯电车用,在城市里通勤,回家充电,成本很低。

真要出远门或者遇到节假日高峰,完全不用去跟别人挤充电桩,随便找个加油站,五分钟加满油就能继续出发。

这种“宜电则电,宜油则油”的灵活性,让增程车几乎能适应中国所有的道路和使用场景,给人的安全感是纯电车目前还无法比拟的。

再往深一层说,是关于电池寿命和长期使用成本的问题。

纯电动车为了实现长续航,必须搭载一块非常大、非常重的电池,这块电池的成本几乎占了整车价格的三到四成,甚至更高。

而电池作为一个消耗品,它的容量是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衰减的,就像我们的手机电池一样,用个几年就不耐用了。

一般来说,三元锂电池在完整充放循环2000次以后,容量就会衰减到原来的80%以下。

这意味着一辆新车时能跑1000公里的纯电车,开个五六年,可能就只能跑不到800公里了。

更关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很多纯电车主习惯使用快充,但频繁的快充会加速电池的老化。

有研究表明,超快充对电池寿命的损害是慢充的好几倍。

相比之下,增程车的电池工作方式就聪明多了。

它的电池容量不大,而且车载的增程器系统会智能地把电量始终维持在30%到80%之间这个对电池最健康的区间,避免了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这叫“浅充浅放”。

续航超700公里,为啥还买增程?原因太现实了-有驾

这种工作模式极大地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有专业机构拆解对比过,同品牌的纯电车型,电池衰减的速度是增程版本的大约1.8倍。

这意味着几年之后,当你想把车卖掉时,增程车的电池健康度会更高,二手车的保值率也更有优势。

最后,我们来算一笔最直接的经济账和体验账。

在很多需要摇号或者拍牌的大城市,增程车和纯电车一样,都能上绿牌,享受政策红利。

但在购买价格上,由于纯电车多了一块巨大的电池,同级别、同配置的车型,纯电版往往要比增程版贵上5到10万元。

这笔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很多跑网约车的司机师傅算得很清楚,买增程车省下来的这笔购车款,都够他们加好几年的油了。

而且,这省下来的成本,车企还能把它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配置给到消费者。

我们能看到,很多30万级别的增程车,普遍都配备了空气悬架、激光雷达、高级音响这些豪华配置。

而同价位的纯电车,因为成本大头都花在了电池上,在这些提升驾乘体验的配置上,就显得有些“抠门”了。

所以,很多消费者会觉得,花同样的钱,买增程车得到的享受和价值感更高。

当比亚迪的DM-i技术把亏电油耗做到百公里3升多,当理想、问界的增程器热效率越来越高,增程车在环保和能效上的表现也越来越好。

它用一种非常务实和聪明的办法,解决了当前纯电车面临的续航、补能和成本三大核心痛点,让人们在享受电动化带来的平顺、安静的驾驶体验的同时,又没有了后顾之忧。

所以,当乘联会的数据显示增程车的销量同比暴涨接近90%的时候,我们就能理解,这不是消费者糊涂,而是大家在用自己的钱包,为最符合当下中国国情和自身需求的实用主义技术投了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