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的朋友圈和新闻推送里可能都刷到了这么一个说法,说中国汽车界又出了个新“巨头”,一声不响地,在某些方面把如今大红大紫的比亚迪都给比了下去,车子还卖到了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
这话一出来,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真的假的?现在谁还能盖过比亚迪的风头?” 毕竟,比亚迪去年卖了三百多万辆车,那成绩单是实打实的摆在那儿,说是国内新能源车的领头羊,没人会反对。
那么,这个突然被推到聚光灯下的奇瑞,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真的有那么厉害,还是又一次的标题炒作?
咱们今天就放下偏见,像拉家常一样,好好聊聊这个大家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老牌车企,看看它到底藏了多少真本事。
首先得把话说清楚,那个“超越比亚迪”的说法,如果单看国内卖了多少车,或者只看新能源车的总销量,那肯定是不准确的。
在这两方面,比亚迪去年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这个“超越”,其实指的是一个很多人平时不太关注,但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至关重要的领域——汽车出口。
这就好比班里有两个同学,一个同学在国内各科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而另一个同学呢,可能国内考试不是最顶尖的,但他参加国际奥数竞赛,年年都拿金牌。
奇瑞,扮演的就是后面这个角色。
咱们不讲虚的,直接看数字。
2023年,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表现非常出色,出口了超过24万辆车,这个增长速度让全世界都为之侧目。
但是,奇瑞交出的海外成绩单是多少呢?
超过93万辆。
没错,这个数字差不多是比亚迪的四倍。
更关键的是,这并不是奇瑞一年的偶然爆发,它已经连续二十二年,稳坐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的头把交椅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说,当国内很多车企还在琢磨着怎么把车卖到国外去的时候,奇瑞已经在海外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
它就像是中国汽车“出海”大军里那个资历最老、战功最显赫的“老班长”,一直在前面领着路,只是平时为人低调,不怎么爱嚷嚷罢了。
可能有人会接着问,出口多就一定厉害吗?
会不会是把一些便宜的车卖到了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去,靠低价走量?
这个想法在十几二十年前或许还有些道理,但放到今天来看,就有点小瞧人了。
奇瑞现在在海外玩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打法,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扎根”。
这其中的区别可就大了。
卖货,就是把车从国内的港口装上船,运到对方国家卖掉就完事了,是一锤子买卖。
而扎根呢?
是真正地把自个儿当成当地企业来经营。
奇瑞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建了自己的工厂,比如在巴西、俄罗斯这些国家。
这意味着它不光是卖车,还在当地生产汽车,给当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为当地贡献了税收。
这就让它更容易被当地社会所接纳。
同时,它还在全球铺设了上千个销售网点和售后服务中心。
这一点尤其重要。
咱们自己买车都知道,买车不仅是买那个铁疙瘩,更是买个放心。
车子万一坏了,有没有地方能修?
配件好不好买?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奇瑞把服务体系建到了家门口,让海外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和国内一样的保障,这种信任感一旦建立起来,就不是靠降价能轻易撼动的。
所以,当你在意大利的古城、墨西哥的街头,甚至是澳大利亚的公路上看到奇瑞的车,不要觉得奇怪,那背后是人家二十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用最实在的“笨功夫”打下来的江山。
聊完了海外,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特别是现在最火的新能源车。
过去几年,一提到奇瑞,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它是一个“理工男”,就知道埋头研究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传统燃油车的东西。
在新能源这股大浪潮里,大家总觉得它反应慢了半拍,有点跟不上了。
但事实证明,这个“理工男”只是在憋大招。
2023年,奇瑞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翻了两倍还多。
这个速度,放在任何一家车企身上,都算得上是“爆发”了。
更有意思的是,奇瑞的崛起,不是那种“偏科生”式的成功。
它没有因为要发展新能源,就把自己的老本行——燃油车给扔了。
它的策略非常稳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四面出击,但阵脚不乱。
燃油车这个基本盘,它守得稳稳的,这就像是军队的“后勤粮草”,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利润和现金,支撑它去开拓新的战场。
海外市场这个优势阵地,它持续扩大战果,这是它的“王牌军”,为整个集团的全球声誉和收入提供了保障。
在国内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主战场”,它也顶住了压力,稳步前进。
最后,在新能源这个“新开辟的战线”上,它集中优势兵力,发起了猛烈的冲锋,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四条腿走路、齐头并进的模式,让奇瑞走得特别稳。
它不像一些新势力车企,虽然在新能源领域很耀眼,但根基尚浅,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奇瑞的家底厚,抗风险能力自然就强。
而这份底气,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它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
从当初砸锅卖铁也要搞出自己的发动机,到如今拥有世界领先的混动技术平台,它始终坚持把最核心的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当新能源的风口真正到来时,它能迅速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这绝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说到这儿,我们不难发现奇瑞成功的秘诀。
除了前面提到的技术积累和全球化布局,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企业从上到下的那股子拼劲。
奇瑞的董事长尹同跃,一个已经六十岁的老总,去年为了推广自家产品,竟然亲自下场开直播,跟年轻人一样在镜头前带货,还亲自坐进驾驶室,测试智能驾驶系统。
这个画面传递出的信息,比任何华丽的广告都更有力量。
它告诉所有人,连一把手都这么拼命,这家企业上上下下的员工,得有多大的紧迫感和执行力?
这种“头雁效应”,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奇瑞总能给人一种埋头苦干、不善言辞,但关键时刻总能拿出硬核成果的印象。
市场是残酷的,它不会同情任何一个讲故事的人,但它也从不会亏待那些真正脚踏实地、埋头练好内功,并且敢于走向世界的实干家。
奇瑞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稳扎稳打,同样能闯出一条通天大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