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深陷俄罗斯百亿汽车市场迷局,普京强推本土制造令引爆利

中国出口俄罗斯汽车,百亿市场的博弈暗涌:俄罗斯突然提出100%本土制造要求,中国车企会退还是进?

2023年的春天,俄罗斯方面冒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建议:凡是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汽车,必须100%在俄罗斯本地制造。这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水面,激起层层涟漪,业内和两国网友议论纷纷。这到底是以保护本土产业为托辞的“劝退令”,还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契机?故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冲突和大国博弈?

中国车企深陷俄罗斯百亿汽车市场迷局,普京强推本土制造令引爆利-有驾

细细扒来,俄罗斯的汽车市场近几年,堪比过山车。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西方国家接连对俄罗斯祭出制裁大棒。曾经繁华的莫斯科展厅里,德国大众、法国雷诺等欧美品牌一夕之间撤离,几乎带走了半个市场的份额。本土汽车品牌拉达、乌阿斯等,一向以低价为卖点,技术老旧,关键零部件还得靠西方进口。制裁让这些车企一时间断了货源,生产线半停滞,工人无所事事,连车身喷漆都供应不上。不少厂房甚至只能变成“烂尾楼”闲置下来。

正是在这个巨大空档,中国车企大举进入。2023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整车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据48万辆。2024年,数据再创新高,出口整车128万辆,自主品牌份额上升到107万辆,总市场份额一举突破50%。在一些远东城市和莫斯科周边,马路上随处可见奇瑞、长城、吉利的SUV和紧凑轿车。消费者不再把中国车等同于“廉价低质”,而是在高通胀下,把“性价比”和可靠性视为最大卖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品牌新车销量增长近50%,而俄罗斯本土品牌则连年下滑,曾经傲视群雄的拉达也跌破30%的市场份额。

就在中国车企乘胜追击,俄罗斯人沉醉于性价比时,一家叫《记者》的俄媒于2023年4月突然发文,质疑中国车企市场扩张过快,呼吁政府出台法律,要求中国出口车得百分之百在俄生产——从组装到零件全都本地化。他们认为如此能填补西方撤离后留下的空白,吸收剩余劳动力,还能守好本国产业,防止“过度依赖”中国车。一位俄罗斯经济学者称,虽然中国车拯救了市场,但长期依赖进口会削弱自身工业的创新能力。

中国车企深陷俄罗斯百亿汽车市场迷局,普京强推本土制造令引爆利-有驾

这提案一出,立刻引发争论。俄罗斯社交媒体上,有人表示支持,主张保护本土就业和技术升级。更多人则反对,认为俄罗斯目前产业基础、资金和技术都远不够,等于赶走真金白银的投资者。中国车企内部则纷纷观望,毕竟汽车制造不是贴牌组装那么简单——投资动辄几亿、几十亿人民币,涉及政策风险、货币波动,周期长短更难预料。业内资深人士透露:“本地建厂成本高昂,政策一变,工厂就成了烫手山芋。”

这场“本地化”之争,其实还牵扯着中俄长期的贸易微妙关系。俄罗斯一直希望借中国资本和技术,反哺本土产业,建立闭环的供应链。《中俄联合声明》里明确提出汽车合作“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但现实中俄方总是担忧产业空心化,想方设法设下门槛。本土工厂选择性开放,大型国企优先与西方残存合资厂进行合作,同时眼巴巴盼望中国车企能来“带动升级”。

事实上,为了响应俄方诉求,中国车企已经开始部署组装和生产基地。2019年,长城在图拉州投资建成了本地化工厂,年产能起步为15万辆,后续扩容至20万辆;奇瑞接手加卢加的前大众厂,快速实现整车组装,吉利也在靠近莫斯科展开合作。半敲装、本地组装、贴牌生产等多样形式成为俄罗斯市场新常态。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奇瑞、长城、吉利已贡献了超60%的本地生产车型,年底俄罗斯共售出中国品牌车超40万辆。

但要做到100%全流程本地制造,面临着诸多难题。产业用地与劳动力成本攀升,主机厂与配套厂根本来不及同步,关键电子元件、智能系统等仍需中方供给。俄方提出的“拍卖欧美撤厂厂房、仅准中资入驻”方案,更是让中国车企谨慎观望:一来是产权和政策不稳定,二来投资回报周期太长。特别是2024年下半年,俄罗斯中央银行连续加息,最低贷款利率一度高达21%,地方市场需求迅速萎缩,车企纷纷打折促销,但仍难以回收成本。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开始发力。2024年7月,工业贸易部大幅上调进口车回收费,名为“环保处置费”,其实就是变相加征隐性关税。进口整车须缴纳高额费用,本土组装则可退费或减免。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中国对俄出口整车达106万辆,同比仍增加26%。但从下半年起,进口压力陡增,经销商只能靠价格战硬撑,俄罗斯本土品牌也加大促销力度。《经济评论报》披露,阿夫托瓦兹CEO马克西姆·索科洛夫直言:“政府很难劝中国企业全线本地化,必须以政策加码。”

中国车企深陷俄罗斯百亿汽车市场迷局,普京强推本土制造令引爆利-有驾

俄罗斯当局从2023年起连续调整回收费,要求中资车企逐步实现国产率提升。结果,《自治日报》统计,2025年1月至6月,中国出口至俄新车数量同比急跌58%,仅为17.1万辆,但市场份额却坚挺在近六成。同期,俄罗斯进口整车大幅减少,但本地组装逐步提速,奇瑞、江淮、吉利等纷纷加速本地化步伐。

中国车企深陷俄罗斯百亿汽车市场迷局,普京强推本土制造令引爆利-有驾

具体来看,奇瑞在加卢加前大众工厂组装Tiggo系列,江淮与莫斯科人集团合作推出新车型,FAW和拉达联合生产X-Cross5,索勒斯汽车在鞑靼斯坦使用江淮配件组装商用车。这些都是半本地化模式,核心零件和技术仍来源于中国,但生产和组装环节已在俄罗斯完成。相关数据,2025年本地产车目标为76万辆,2030年140万辆,2035年160万辆。奇瑞Tiggo 7更在圣彼得堡改名Xcite X-Cross 7,2025年销售3447辆,本地化形象再度强化。

不过,中资车企并不是一味盲目跟风。2024年美方出台更严厉二次制裁法案,一旦触发,俄罗斯本土工厂可能面临资产冻结及技术禁入风险。为此,所有中国品牌都是“谨慎布局、小步快跑”,组装厂随市场调研快速更换策略,避免产生沉重负担。数据统计,2025年长城哈弗图拉厂计划扩产至20万辆,吉利与本地合作厂年产量突破5万,奇瑞也稳居头部品牌。

2025年俄罗斯再度推出补税、加回收费等一揽子措施,大幅提高进口车成本,力推本土组装。上半年中国对俄出口降幅达62.75%,俄罗斯已从第一大出口市场降至第三。但在电动化浪潮下,2025年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26.4%,总注册量逼近6万辆,其中中国品牌高居榜首。售后服务却未能完全铺开,偏远地区维修与配件仍是短板,用户体验参差不齐。

中国车企深陷俄罗斯百亿汽车市场迷局,普京强推本土制造令引爆利-有驾
中国车企深陷俄罗斯百亿汽车市场迷局,普京强推本土制造令引爆利-有驾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本地化风暴”激发了更多产业联合。阿夫托瓦兹副总谢尔盖·格罗马克指出:“中国车企带动了俄罗斯产业升级,但强制本地化可能导致转型阵痛。”OSW分析公司也认为,俄罗斯此举旨在部分替换中国进口车,推动本地组装和技术融合,但如何平衡投资吸引力与产业保护,仍是最大考验。

当前,普京政府试图两手抓,一方面开放中资投资和技术转移,另一方面护住本土工业和就业底盘。中国车企理性而谨慎,边做市场、边做工厂,没有大举押注也没有绕道而行,始终保持战略弹性。数据与事实都表明,中俄汽车产业已彼此深度纠缠,“一刀切”根本不存在简单的赢家。市场如同棋局,彼此只争一筹,谁都不愿轻易放弃。

中国车企深陷俄罗斯百亿汽车市场迷局,普京强推本土制造令引爆利-有驾

综合来看,俄罗斯关于中国汽车“100%本地化”提案,虽无强制法律效力,却极具风向标意义。它一方面揭示了本地工业升级、保护主义与全球化资本博弈的现实尴尬,另一方面推动两国产业链进一步磨合,共同寻找新突破。对于中国车企来说,俄罗斯市场仍是不可多得的海外黄金地,但必须将技术创新、本地合资、服务布局三管齐下,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全球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观点,中俄汽车贸易的下一步,并不是简单的“走还是留”,而是如何实现真正的价值共享与利益均衡。只有彼此共同升级、打通供应链,并在政策和市场风险间不断调整步伐,才能让合作持续而长远。单方面提出百份之百本地化的要求,既难以落地,也阻碍了彼此对未来的信心。唯有充分理解市场规律、尊重企业利益,在务实中寻求突破,中俄汽车产业这盘大棋才会越下越精彩。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