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大方盒子”大战越野新卷王iCAR V27海外首秀,真勇还是噱头?
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那可是“比初恋还难忘”的存在。有人说,电车自带“家庭桩焦虑症”,尤其是自驾远行,心里那个忐忑啊,堪比抢春运火车票。结果,就在大家还没从“里程表恐慌”中缓过劲儿来,iCAR杀出重围,偏偏选在8月1号迪拜搞了个“全球首秀”。V27,这个五米长的钢铁大方盒子,带着自己的1.5T增程器,全电200公里、综合续航破千、20-25万的价位,直接杀到一众卷王里头。这操作,看着相当有排面。可这iCAR转身在海外要叫“iCAUR”,这尾音儿拐得生猛得很,小编脑壳瓜都转懵了。你说是奔着让全球人民练绕口令去的?还是另有隐情?瓜还大着呢。
首先摆出来,一边是“堆参数秀肌肉”的iCAR V27,新瓶装着增程老酒,动力说得天花乱坠,335kW,躁得不行。但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那条“两头黑”油耗和保养。你这台房子一样大的铁坨坨,真能做到馈电油耗低于6升?别逗了,这世道“增程黑”可不会轻易撒手。要知道,理想L系列仗着增程起飞,去年全国增程销量暴涨86%,人家“越卖越香”,但维修和保养的苦头,也早就在车主群里流传。再看深蓝G318,亏电油耗号称压到5.5L,自己还用上升级版2.0增程系统,这些“硬指标”直接刺进V27的心口。你说你狠,但水有多深,大家都在等真章。
另外仗着迪拜土豪油便宜,摆出一副“咱不在乎油价就拼续航”的架势,V27首发怎么看都像是“借地造势”。问题是中东充电桩都跟“考古现场”一样稀罕,这增程车确实符合他们“远水救不了近火”的痛点。但品牌搞个iCAUR的新名,海外市场认知等于零,这招儿,真不怕水土不服?
层层拨开V27的“外衣”,我们看到了什么?这场新能源大战,表面是技术升级,实际上却是一出“品牌大战”。你比亚迪可聪明,ATTO3名字简单直接,海外已经打响知名度。V27的iCAUR,名字一变,海外客户记都不好记,更别提情怀了。
回到国内,二十万价位现在卷得飞起。豹5三把锁、G318超级增程、捷途旅行者一身黑科技,哪个不是这价位的狠角色?V27这方盒子造型,时髦得让年轻人一眼上头,用东北话说——老带劲了。然而讲真,你在城市通勤开五米大车?停车那叫一个“费尽心机”,跟北京三环找车位似的,能把人急出一脑门汗。要是真遇上个越野粉,底盘、涉水这些硬指标不够格,立马就被喷成“样子货”。现在年轻人可不傻,外表再酷,不能真下地跑崎岖,等于掏钱玩“盲盒”。
而最扎心的莫过于保养成本。增程车等于“鸡生蛋、蛋生鸡”,发动机+电机两套系统协同,哪毛病都糟心。理想汽车当年被投诉増程器漏油,维修一次小一万块,让不少车主直呼“受不了”。V27那台1.5T发动机,要是品控不稳定,维修费分分钟“把钱包榨成干”。再说CLTC纯电200公里,和实际开出来的千差万别——冬天请你吃“续航大亏”,能跑出个150公里要烧高香了。你要是图个“数字好看”,那跟P图变美也差不多,过了检验才知道白猫黑猫不是都能抓耗子。
很多人看到iCAR全球首发,大气磅礴,一水的媒体热吹,广告语能把天捧圆了。可你这年头玩营销大家都是老油条。车企的“造车必先造势”,V27在迪拜着实蹭了波热度。外界风头正劲,内里却未必风平浪静。
市场喧嚣归喧嚣,数据出来了谁敢拍胸脯说全是真的?举个身边例子,隔壁奇瑞的捷途旅行者上市三月,被“投诉量破百”批得头蒙。造型再漂亮,内里经不起用户嘬。V27能做得多稳?没人敢先下定论。品牌做的再大,技术参数吹得天花乱坠,但老百姓可精明了,花钱的事儿,首先看实用。朋友圈里一个小哥,去年新入手了某牌增程车,四个月进了两次修理厂,动不动就弹保养提示,油泵换了两次,最后被老婆嫌弃“你买的是性能,还是买了个烦恼?”身边要倒起车主维权的瓜,不是头天车吹得怎么牛,是第二天吐槽群的“真实口碑”。
这世道,车圈大佬们早把噱头玩出花了。消费者表面上“围观吃瓜”,实际心里门儿清谁来保证V27不是下一个被投诉量拉爆的网红?数据诚可贵,实用价更高。你愿意高价买一堆“电子花里胡哨”,还是老老实实选个省心“铁疙瘩”?卖点越多,风险反倒越大。V27刚上线,各项指标泡面味儿很浓,大家嘴上喊“YYDS”,行动上还是脚踩刹车。
可千万别以为戏到这里就唱完了!事实一反转,劲爆的还在后头。V27“全球首发”,但四季度才有实车交付。乍一看媒体通稿满天飞,“海内外都买账”。可真开卖那会儿,考验的就是“交付质量”硬不硬。消费者已经被新能源车的“画饼”套路练得贼精。到底是性能真金白银,还是一堆“PPT数据”,网友心里都有数。
再扒一扒新能源增程的行业现状。去年增程销量暴涨,可你看看理想的售后论坛,动不动就是“油电混搭大厂房”,发动机漏油、电机异响通通不稀奇。再放大一点——保养难、配件贵、维修周期长,成了隐藏大boss。V27要是敢在品控上玩马虎,“交付潮”变“投诉潮”分分钟。你看隔壁G318,早早把数据、体验、使用场景安排妥妥,预售就收割一堆订单。反观V27,啥都不到位,看着挺酷,真下场比试时未必经得住锤。
重点还有那海外“改名”操作。你iCAR好歹在国内还有点粉丝,咋一到海外就“iCAUR”,莫名其妙加个“U”,外籍司机得背多久才能记住?营销上这一刀,定位成了谜。眼下中国品牌出海,不是靠“玩字母”,得靠过硬产品力。比亚迪的套路摆明了,ATTO3简明易记,一步到位。V27的这波操作,活脱脱给自己挖了个认知坑。海外土豪再多,知道你是谁才掏钱。别最后闹了个“叫好不叫座”。
就是行业大锅炒的“数字注水”。纯电续航200公里,CLTC测试环境都能跑,那得天帮忙、地帮忙、人再别用空调。都说东北冬天冻得直哆嗦,你敢开暖风?别说200公里,腰斩直接当场。“PPT老司机”这年头可太多了,最终大家都看实测——车友群里滴水不漏。凡是跑偏的,等着被群嘲就是了。就像那句老话出来混,总归要还的。
眼瞅着V27的声量起来了,车圈气氛表面上无比和谐。“全球首发”专场,广告语还没融化,实车一上,质疑声又铺天盖地。看着V27这波势头,大家可能觉着“新能源越野的未来有了新王”。但,内部的迷雾还厚着呢。
首先是整体市场的“分歧”。一部分拥趸极为看好,觉得国产增程系统总算扬眉吐气,尤其五米大车满足了不少铁憨憨越野梦。可另一些人直言不讳数据再漂亮,老百姓只看“能不能开、省不省心”。保养一贵,售后一难,分分钟成“理想第二”——维修吃力,二手残值低。分歧点也很明显技术流VS体验派,蹲交付、等实测,各怀鬼胎。
再往下捋,就是后续隐患。V27要想在海外靠网红设计圈粉,得先把品控与售后整明白。要不然,就是捷途旅行者的翻版。市场泡沫再大,口碑行差踏错,撑不过半年。最近我隔壁同事,还在车主群里看V27的数据分析,“CLTC 200公里,冬天不到120”。讨论最激烈的不是“外观多酷”,反倒是“售后有没免费拖车”。这年头,“吹牛不上税”已经过时,谁不怕买了新车变冤大头?
最离谱的是,V27明面上号称“越级体验”,可底盘、防护、涉水这些硬指标啥时候能亮出来?广大道路试验一拖再拖,网友直接留言“不敢公布是不是心里没底?”再回到城市应用,五米车身停车费劲、省油费钱,结果还不如买台省心油车。消费者日渐理性,不光看“表面流量”——身边小区聊天,随口就是“下载几个车主APP,看圈子怎么说”。数据江湖,永远输给用户的“真人口碑”。
说来说去,V27杀到迪拜造势,乍看风风火火,实则“面子工程”大过实战。名称硬改iCAUR,招牌打得很响,可海外市场认知几乎归零。技术是进步了点,参数一套又一套,问题是实测能不能服人?就算户外越野、城市通勤都拿下,你这保养坑、售后难题真能解决?这年头,大家都不是大头娃娃,精明着呢。而且呢,这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最后都得回到“用户口碑”上来验收。与其动不动扯新名、不如老老实实把品质卷上去,不然真成了“雷声大、雨点小”。还要假装夸一句“贵品牌真会玩,啥都敢叫全球首发!敢不敢下次首测也全球同步?大家伙儿一起看实测报告啊?”
V27这方盒子海外变名、首发造势,真能靠一套漂亮参数和高调营销赢得市场,还是会被国内外用户的口碑打回原形?你信它的续航奇迹,还是更相信车主朋友圈里的吐槽?留言里给我商城个实话你是“流量品牌”的忠粉,还是“真实体验”的铁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