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我今天跟老铁们聊点扎心的。
你说买车这事儿吧,图的是啥?不就图个省心、安心、开起来顺心嘛。可最近有家车企,好家伙,一边销量冲上天,一边操作让人直呼“看不懂”,真真是自己给自己挖坑。我说的是谁?就是那个靠着深蓝系列火出圈的长安汽车。
3年卖了40万辆新能源车,这成绩确实顶呱呱,说是“央企新能源销冠”也不为过。但就在大家以为它要支棱起来、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人家车主却先气得蹦起来了——上车第一件事不是点火,是看广告!
你没听错,不是手机弹广告,是你的车!在你启动车辆那一刻,中控大屏“啪”一下弹出一条促销信息:“感恩回馈,送你1万块购车券!”看着挺美是吧?可问题是,这广告弹出来的时候,你正在倒车入库,导航被遮了;你正准备出发,音乐暂停了;更离谱的是,想关都关不掉,得挂D挡或者手动点跳过——这哪是送福利,简直是“送惊吓”。
这操作,简直是打脸来得太快。前脚刚说“用户至上”,后脚就把广告塞到车主眼皮底下,还是强制观看的那种。你说这像不像你刚买了会员,视频平台还给你推广告?什么叫“天塌了”?这就是!
而且啊,这事儿可不只是“闹心”那么简单。律师都说了,未经同意往交通工具发广告,涉嫌违反《广告法》。你想想,车机系统是谁的?车主花钱买的车,连屏幕都做不了主,那以后是不是还能播电视剧、推电商链接?再说了,开车时突然弹广告,分心一秒都可能出大事,这不就是变相威胁行车安全吗?
深蓝汽车反应倒是快,一看舆论炸了,CEO立马出来道歉,承诺“以后不再通过车机推广告”。态度诚恳,动作迅速,这点猫哥我得给个赞。但问题来了——子品牌道歉了,母公司长安汽车呢?
别忘了,这次被国家点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可是长安自家的应用商店和预装APP。像什么《雷石KTV》《最美天气》这些车载软件,被查出私自收集用户信息、没有明确告知隐私政策、推送营销信息还不让人拒绝……这不是一个小疏忽,这是在用户眼皮底下“开盒”啊!
你想啊,你的车知道你住哪儿、常去哪、听什么歌、看什么新闻,这些数据要是被滥用,后果多严重?现在中央网信办都在严打这类行为,长安这边却迟迟不回应,电话打不通,邮件石沉大海,这态度,是不是有点太淡定了?
咱们回头看看深蓝这波操作,表面看是“贴心推送”,实则是把用户当流量池来收割。从开机广告到隐私泄露,两次事件看似独立,实则暴露同一个问题:对用户的尊重不够。 你可以在技术上领先,可以在价格上卷死对手,但一旦触碰用户的安全感和知情权,再高的销量也撑不起品牌口碑。
再说说竞品对比。你看人家比亚迪,虽然也被吐槽过车机卡顿,但从没搞过这种强制广告的骚操作;特斯拉的UI设计简洁到极致,广告?想都别想;就连新势力里的理想、蔚来,主打的就是“用户企业”,连生日祝福都 personalized,更别说往车里塞广告了。相比之下,长安这波操作,是不是显得有点“老咕噜棒子”了?技术没跟上时代,思维还停留在“我能推送”而不是“我该不该推送”。
当然了,猫哥我也知道,车企现在压力大,卖车利润薄,想通过软件和服务找新增长点,这没错。但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提供更好的OTA升级、更智能的语音助手、更贴心的用车服务。可你偏偏选了最劝退的一种——把用户的驾驶空间当成免费广告位,这操作真是让人上头,不过是反向的“上头”。
说到底,一辆车能不能“真香”,不光看参数多漂亮、价格多诱人,更要看它是不是真的把用户当“人”而不是“数据”。深蓝这次致歉,算是踩了刹车,但长安整体的数据治理和用户理念,是不是也该来次“大保养”了?
毕竟,今天的消费者早就不是随便哄哄就能打发的了。你送一万块优惠券,不如还我一个清净的车机屏幕来得实在。车可以有广告,但不该在驾驶时弹出来;数据可以共享,但必须建立在知情和同意的基础上。
所以老铁们,咱们聊聊:
这样的“聪明”操作,你爱了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面对销量和用户体验的冲突,你觉得车企该怎么平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