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现场的热闹不属于所有人。张亚周在上海车展上那一幕,爬上了特斯拉展车的车顶,举着怒怼的大字报,想必令人印象深刻——这里不缺灯光,少的是真相。如果当时你路过,听到“刹车失灵了!”的喊声,你会相信这是事实,还是只是一场“舆情引爆”下的个体呐喊?在这个信息正反被层层包装的时代,“真相”二字仿佛就是说说而已。那么,从那一刻出发,一路走到北京大兴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下达,我们在看什么?仅仅是一桩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还是在围观一个普通车主对超级企业挣扎的旷日维权?
判决出来后,张亚周说,“我一度觉得社会不公平,我太渺小了。”这个自白不奇怪,普通人与特斯拉打官司,胜算的概率大致等于中彩票。毕竟,特斯拉的数据如脱氧核糖核酸,平民百姓想触碰,还得掂量一下自家钱包和时间。
先摆案情。张亚周父亲于2021年2月驾驶特斯拉Model 3追尾,交警判定“未保持安全车距”。张亚周认为“刹车失灵”才是症结。她自发要求特斯拉提供事故前30分钟的完整数据,两年多,投诉、维权、诉讼,一路走到法院。两个月前,她还刚在另一场名誉权官司中败诉,要向特斯拉道歉并赔偿17万。算上被拘留,算上舆论压力,这场和特斯拉的拉锯像是你在打扫隔壁工地的扬尘。
这一次,她终于一审胜诉了——法院认定特斯拉有义务向张亚周提供事故前三十分钟完整行车数据。“完整”怎么定义?你以为就是简单的时间、车速、制动踏板状态,但实际要涵盖的总有律师弄不清的“后驱动电机扭矩”“加速踏板传感器A、B%,最大值”等一串名词,让普通人直哆嗦。特斯拉方面数据提交很“灵巧”,只给了部分,至于张亚周要的“全部”,有些说没必要,有些说模型里根本没有。法院判决出来,至少第二类——特斯拉承认有、但没提供的数据,都要补交。
这些数据,是无可辩驳的证据?坦率说,未必。即便张亚周拿到了“后驱动电机转速”,用专业术语对上了,能不能直接还原当初刹车系统的每一个动作,还要等司法鉴定。又或者说,特斯拉的系统本就像一个保密行业,普通消费者看得懂,往往只能“心存敬畏”。
作为旁观者,这类纠纷,再常见不过。车主想要数据,是为查明责任,不管是对父亲的清白,还是对特斯拉的技术信任。企业层面则瞻前顾后,数据是商业资产,也是可能的法律风险,轻易交出,难免“开了口子”,后面就有无数个张亚周站出来要“更多”。法律规定经营者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这是写在法条上的,具体到数据尺度、数据真实性,一切又要再往下拆分。
我的看法:张亚周一审胜诉,具有象征意义。但实际意义,有多大?业内人士都直言,张亚周自己也可以找第三方读取EDR(事件数据记录器),其实根本不需要特斯拉“恩赐”。但张亚周更在意程序正义,要特斯拉官方出具一份“你不能再有花样”的全数据。信任已然破裂,数据只是一块砖头未必能砌起“实墙”。
再看案件细节,法院判的数据分类,有的归类为“跟交通事故无关”,有的特斯拉自称“不存在”。最后法院只让提供已知还没交的。数据这东西,普通人就好像小时候拆写字台,觉得桌角四块螺丝全得等价,缺一个都没法装配好。但对于汽车数据,厂商往往知道哪些关键,消费者只能靠想象补全细节。特斯拉这种公司数据的“黑箱”,本质是技术和隐私的共谋。普通车主要打开这个黑箱,靠的不是螺丝刀,得是比一审更漫长的诉讼和陪伴。
这里插一句,我们法医或者专业人士长期面对“数据难求”的情形,法庭常说“客观公正”,但没有数据,就像让人裸奔上战场。不止是车主,即便是侦查人员,向企业要数据也常陷入“等价交换”:企业能给多少,给什么版本,都在他们自己手里掂量。程序正义在现实操作中的表现,大抵是“你要我就给你一点点,剩下的我们私藏”。法律和技术的鸿沟,时至今日不易逾越。
张亚周这场官司,其实是打给所有普通人的。车主的数据权益不是车企打包售卖的赠品,法院的一纸判决,不光是一份数据,更是一次关于“知情权”的小型敲打。至于能否由此改写技术壁垒、提升行业透明度,说实话,当前只是“掀开了一角”,还远没到阳光普照时刻。
最后一抹黑色幽默:张亚周维权三年,成功拿下“完整数据”;但要是真的能靠车展蹦高打赢特斯拉,法学教材该改词条了——“数据之争,未必刀光剑影,有时是车顶一跳”。我们这里的真相,也许就是多数人永远只能窥得一角,看得见数据,不见得能解码。如果你是张亚周,拿到了“完整数据”,下一个问题会不会是:“谁来证明这些数据是真的?”
车主和车企的博弈,像是在黑箱里摸象。法律可以打开缝隙,但能否让灯光照亮箱底,还是那个老提问:这场胜诉,有多少意义是证实的,有多少只是象征的?你会怎么选:要数据,还是要信任?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