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车库停到一半,问界M9屏幕突然弹出那行提示,开了半年华为智驾的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出事了还得自己担责
车子在B2层倒车入库,倒到一半突然刹停了。
屏幕上跳出一行字:“车位被占用,请人工接管。”我朋友握着方向盘愣了几秒,扭头问我:“不是自动泊车吗?怎么还得我来?”
他刚提车两天,这是第一次用代客泊车功能。我开深蓝S07已经大半年了,这场景见过不止一次。后来想明白了,这其实就是在划线——系统能帮你,但责任永远是你的。
去年9月提车那会儿,销售说得天花乱坠,什么“解放双手”“车位到车位”。用了半年下来,倒是省了不少心,但踩的坑也不少。
L2+这三个字母,藏着所有人都该懂的道理
华为从来没说过“自动驾驶”这四个字。所有宣传资料上写的都是“L2+辅助驾驶”,听着挺专业,其实就是个免责声明。
方向盘上那个电容传感器,每隔15秒就得检测一次你的手有没有在。要是连续三次没检测到,系统直接退出智驾模式,仪表盘开始报警。我试过一次,在高速上想拿水杯,手刚离开方向盘不到10秒,警报就响了。
北京那边已经开始试点新规,要求车企也得承担部分事故责任。但话说回来,保险公司的条款写得明明白白:驾驶员疲劳驾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事故,系统记录会作为拒赔依据。
这账算下来,其实挺清楚的。
三个激光雷达和零个激光雷达,区别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大
提车前在展厅看配置表,销售指着那三个激光雷达说:“这可是顶配才有的。”我问他下雨天能看多远,他卡壳了。
后来开阿维塔的朋友跟我说,他那三颗激光雷达在暴雨天能看150米。听着挺厉害,但我的纯视觉方案在同样天气下也能看80米,变道超车该干嘛干嘛。
真正的差别在别的地方。有次在重庆跑山路,过弯前系统提前200米就开始收油门,车速控制得特别丝滑。但到了黄花园大桥那种车挤车的路段,它就变得特别保守,跟车距离留得老长,被人加塞是家常便饭。
高速上它像个稳重的老司机,城里开又变成谨慎的新手。后来才搞明白,这两套算法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那些灰色的功能图标,在慢慢变亮
刚提车时打开智驾菜单,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功能是灰的,用不了。当时还以为买了个半成品。
结果这半年系统推了四次更新。去年12月那次升级装完,多了个“雪地模式”。回老家过年时正好遇上下雪,开在路上明显感觉识别路沿的准确度高了。
朋友的问界M8也是这样,刚提车连窄道调头都不行,现在胡同里掉个头都不用你操心。
这事让我想明白一个道理:硬件只是门槛,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后面的软件迭代。有些牌子硬件堆得挺豪华,结果系统两年没更新过,那也只是个摆设。
杭州西湖那片没地图的路,照样开得下来
最开始我担心地图覆盖的问题。导航显示某些路段“无高精地图支持”,心里就发虚。
去西湖玩那次,景区周边确实没地图覆盖。但车开起来倒也没什么毛病,变道超车都挺顺,就是偶尔会犹豫个两三秒。后来看说明书才知道,它靠八个摄像头实时构建周围环境的3D模型,不完全依赖地图。
当然,这套系统也不是完美的。有次在成都二环,前面施工区域摆了一排锥桶,系统提前120米就识别出来了,变道避让很果断。但下一个路口遇到临时交警指挥,它就懵了,还是得我接管。
5%的额外能耗,换来的是什么
开智驾模式确实比普通模式费电,但没网上说的那么夸张。我自己算过,大概多5%左右。
尤其是问界M9这种增程车,电量掉到20%发电机就自己启动了,根本不用担心。冬天在东北跑,系统还会自动给电池加温,保证那些传感器正常工作。
这些细节平时看不出来,但可能就是那个关键时刻能不能刹住车的区别。
老胡同的非标车位,系统选择了放弃
享界S9的自动泊车在标准车位里成功率接近100%,但遇到北京老胡同那种犄角旮旯的位置,APP会提示你“建议手动泊车”。
系统说明书里写得很清楚:未划线道路、施工路段、复杂路口,不建议使用智驾功能。这种“坦白”反而让人觉得踏实,比那些什么场景都说行、出了事就甩锅的强多了。
我现在用智驾有个习惯:进隧道前关掉,过复杂路口关掉,看见施工牌子也关掉。不是不信它,是知道边界在哪儿。
15万能买到的,和100万才有的
深蓝S07这个价位能用上高速NOA,放在两年前想都不敢想。武汉绕城高速上开过几次,变道成功率大概在97%左右,偶尔会因为后车距离判断失误放弃变道。
但这个价格能做到这样,已经够意思了。以前这些功能只有百万级车型才有,现在技术下放得这么快,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
只是有一点得想清楚:功能再多,方向盘还是在你手里。系统能减轻负担,但担不起责任。
半年跑下来的体会
长途高速确实能省不少心,尤其是那种单调的路段,开三四个小时不会那么累。但你要指望它完全替你开车,那还早得很。
技术在往前走,15万的车都能用上智驾了,这是进步。但作为开车的人,心里得有杆秤——方向盘在你手里,责任就在你身上。
系统再聪明,也只是工具。真正决定安全的,还是那个握方向盘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