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变“智驾”,这文字游戏玩得真是炉火纯青!小米、理想、蔚来、小鹏,这些曾经把“智能驾驶”捧上神坛的车企,如今集体改口,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变脸”戏码。难道是良心发现?恐怕更多的是心虚吧!
导火索便是3月底那场触目惊心的事故:一辆小米SUV在高速路上碰撞后爆燃。事故视频在网络上疯传,熊熊烈火、浓烟滚滚的画面,深深地刺痛了公众的神经。这起事故就像一枚炸弹,引爆了积压已久的公众质疑:车企对“智驾”的宣传,是否过度?是否误导?
在此之前,这些车企恨不得把“智能驾驶”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刻在车顶上,仿佛他们的车已经进化成了科幻电影里的自动驾驶神器。而事故发生后,他们的反应却像极了掩耳盗铃的鸵鸟,开始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智驾”一词,在他们的宣传材料中,神奇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低调内敛的“辅助驾驶”。前后反差之大,令人不禁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句:“文字,文字,全是文字游戏!”
小米的举动尤为引人注目。四月,其官微提及“智能驾驶”的次数骤降,与之前“高歌猛进”的宣传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其他车企也纷纷效仿,问界、理想,都开始在“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之间打起了太极。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只会加剧公众的疑虑。
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车企的销售人员也加入了这场“表演”。他们不再主动提及“智能驾驶”,只有在消费者主动询问时才轻描淡写地解释几句。理想的销售甚至将“家庭用户、舒适性和空间表现”作为主要卖点,对“智能驾驶”避而不谈。这仿佛在说:“我们从来没说过我们的车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驾驶’啊!”这难道不是一种欺骗?一种对消费者智商的侮辱?
这背后,是整个行业对“智能驾驶”概念的滥用和炒作。为了追逐利润,一些车企不惜混淆视听,将“辅助驾驶”包装成“智能驾驶”,给消费者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这种行为,无异于在高速公路上玩火,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置于险境。
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技术进步,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营销噱头。车企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技术研发上,而不是玩弄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规范“智能驾驶”的推广和应用,莫让“智驾”变成“致驾”。
正如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所言:“谁来监督监督者?”在这个充满诱惑和陷阱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敏锐的判断力,才能避免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别让“智能驾驶”的糖衣炮弹,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遮蔽了我们对安全的渴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