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蓝山高调自封第一,友商集体沉默,销量和技术谁说了算

为什么长城汽车高调宣称“蓝山智驾就是第一”,而友商们却齐刷刷选择沉默?魏建军在发布会上豪情满怀,指着蓝山智驾版“打遍天下无敌手”。台下掌声热烈,但华为、理想、小鹏们却像约好了似的,集体装聋作哑。这一幕,颇有几分江湖高手喊话,却无人应战的荒诞感。

长城蓝山高调自封第一,友商集体沉默,销量和技术谁说了算-有驾

蓝山的智驾堆料在业界确实有看头:27颗传感器、激光雷达、1.64EFLOPS超级算力中心,就连重庆著名的8D立交桥都能全程0接管。根据竞赛成绩,蓝山在无锡智驾大赛上变道成功率98.7%、0.5秒避障,表现让不少新势力企业都要瞪大眼。然而,真要站出来“辩论”谁更强,竟没有一个对手。是大家心服口服,还是都不屑一争呢?

长城蓝山高调自封第一,友商集体沉默,销量和技术谁说了算-有驾
长城蓝山高调自封第一,友商集体沉默,销量和技术谁说了算-有驾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白三大现实。

第一,智驾“第一”的标准,谁都能套。

中国目前只认L2级辅助驾驶,L3及以上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只要打着“辅助”旗号,不管你本事多大,都不能官宣进入“自动驾驶”。所以,你说自己第一,我说自己最好,谁都说得通,营销话术而已。业内早有“行规”——吹嘘高阶智驾,是混淆视听。大家都心知肚明:比谁营销狠,但没必要真的分高下。

第二,销量是现实铁律,技术再强也得用用户买单。

蓝山10月卖了6000台,算长城的门面,但在整体市场,就是个小透明。对比之下,理想L7单月1.1万台,问界M7一天就能卖蓝山半年。更不用提那些动辄年销数十万的比亚迪。汽车江湖归根到底还是“拼饭碗”,没上销量Top榜的品牌,技术再花哨,终究没有太大话语权。

第三,核心技术归属决定了底气。

蓝山的智驾系统来自元戎启行,而长城不过是其中股东之一。对手如华为、特斯拉,都坚持核心全栈自研。这就好比打江湖,用的剑是不是自己的很重要。技术买来的,能耍两招花活,终究底气不足。消费者精明得很,谁有真家伙、谁玩“拼盘”,一开箱便知。

更扎心现实是,用户根本不买账。长城新老蓝山定价策略频频失足,让老用户不满,新用户望而却步。“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了主卖点,智驾却像家里最贵的装饰,却没人真想用。友商则早已卷到飞起:小鹏城市NOA下放到15万元,比亚迪“天神之眼”直接10万元起配。智驾不再是高冷的技术壁垒,而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日常配置。

其实,友商的沉默不是敬畏,而是通透。大家都看穿了,那些高调“自封冠军”的品牌,更多是营销戏法。真正的较量,不是台上嘴皮子功夫,而是让谁家的技术变成用户愿意买单的理由。智驾市场,从来没有“冠冕加身”,只有“适者生存”。所谓“第一”,本质就是让消费者更省心、更安全、更愿意掏钱,和官方自夸没什么关系。

长城蓝山高调自封第一,友商集体沉默,销量和技术谁说了算-有驾

比起发布会上惊天动地的口号,这年头用户更看重实打实的产品力。智能驾驶技术正在从炫技、堆料的噱头,回归到实用性、普及率的肉搏。不仅是长城蓝山,所有号称“先行者”的品牌,都不得不面对:技术领先一天,市场便可能落后一年。特斯拉FSD虎视眈眈,小米也磨刀霍霍,行业留给“低调发育”的时间所剩无几。

江湖尚未定论,短兵相接的时代才刚刚开始。长城蓝山也好,理想、华为们也罢,最终谁能笑到最后?不是靠一句“第一”就能定胜负。只有那些真正理解用户痛点、产品持续迭代的品牌,才会成为最后笑到终局的赢家。而关于“谁是第一”?说白了,这从来就是段子手和市场部们编出来的故事。用户掏的是自己的腰包,可不是给营销词汇投票。

至此,友商们的集体隐忍就不难理解了。他们早已明白,好戏还在后头,嘴上亮剑远不如脚下多走几步路。智驾的“巅峰对决”,永远不止于一场发布会的高潮,而是在千家万户的真实用车场景、每一台车的出行安全感里,悄然见分晓。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