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广州南沙,空气里还残留着台风走后的湿气。这里的产业园区,一座刚喷完白漆的办公楼里,不大不小的会议室正贴着新公司LOGO,没什么热闹,只是几位东风和日产的中方、日方领导坐在一起,拿着笔记本和文件,讨论着出口第一批电动车去泰国的路线。桌上两杯茶冷掉了,投影仪显示的是一张张东南亚销售渠道地图和零部件采购计划。东风与日产合资出海这个没什么烟火气的场景,把一场行业巨变藏在了细节里——看起来什么都没发生,但背后其实已经是一次重新洗牌。
或许看客更习惯年会上的掌声与豪情,但在汽车圈,最有分量的决策,常常是写在批文或股权协议里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无条件批准消息,东风跟日产合开10亿注册资本的出口公司,这事听着像多年夫妻终于团聚,其实更像两个“被时代抛下的壮年人”,决心抱团打一场逆风战。中国制造的电动车,能否靠着这对难兄难弟,一路杀进东南亚、中东、中南美?还是再演一次留洋未果的剧本?
如果你是东风的负责人,手里捏着4亿还不到生死线的一笔钱,心里多半想:怎么把自己的新能源车卖到老外那边?如果是日产的中国区领导,或许正在琢磨,能不能趁着中国电动车产业链把自己的亏空补点起来。28年交情,不到断头台还和气,但彼此的心思,谁也瞒不住谁。
这盘棋的布局,其实平淡:注册在广州南沙,日产出6亿,控股60%,东风只拿40%股份,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话事权归日产。但新公司的目标很直接,专做汽车与零件出口,后年底起,电动车就得往越南、泰国、沙特、墨西哥走。
专业视角下,谁是真正的急性子?日产。别说风度,去年全球账面亏了45亿美元,十年来最差。中国市场更是连年下滑,19年的高光一去不回。今年只剩69万辆,能跌12%就跌12%。日方高层一边做着转型报告,一边盯着特斯拉、比亚迪抢生意。轩逸、奇骏再怎么稳,都撑不住电动化这场“技术大屠杀”。想象一下:日产推出电动车的时间其实不晚,2010年Leaf就上市了,但在中国车圈,这车的续航和快充掰手指头都不够,等日产想改善,发现人家中国电池、电控、电机早就起飞了,成本比你低三成还不止。
东风这边也不是什么烈士情怀,是真想“借船出海”。国内新车扎堆,市场份额割不动,只好跑远点。自己试过出口燃油车,可惜售后没跟上、品牌不叫座,一年卖几千台算完成任务。反观日产在东南亚混了30年,线下渠道、当地品牌还算够用——泰国分120家经销商,印尼80家,马来西亚50家。中东开服务站能救援辐射15国,听起来像北京班主任管全班一样多。东风纯电SUV——岚图FREE以后能不能搭上日产渠道,卖进中东,才是真正的算计。
但看似稳妥,其实每条路都铺满了钉子。
第一道坎就是真正的“僧多粥少”。东南亚、中东这些市场,比亚迪、蔚来早就一屁股坐下来了。去年比亚迪在泰国卖八万多台,拿下三成五市场份额,蔚来在那里建换电站,小鹏跑到印度、印尼推新车,比当地燃油车还便宜。你东风日产想染指,理论上得变出一种符合当地需求的车——小尺寸长续航,东南亚买得起但不太充电,中东夏天50度还不能被晒成薯片,空调续航别神伤。日产Ariya能不能拉长到600公里?空调能不能装出工业风?专业团队要答的不是“能不能”,而是“能不能比别人更快做到”。
第二道坎是“服务和售后”。电车不是发发微信就能换电池了,运过去出了故障,维修24小时能到?电池坏了,配件能调度?比亚迪在印尼建了100多个服务点,蔚来能20分钟换完电。东风日产靠油车售后转型到电动车,工人会不会第一次拆动力电池像考驾照学倒库?日产中国说要靠东风配合,在东南亚建10个服务中心,养20名电技师,还得带当地合作建配件仓库。听起来高效,其实一年都不一定能真正跑起来。技术传帮带,需要的不止是钱,还得是耐心和经验。假如哪天充电桩炸了,需要的不是发布会道歉,而是半夜维修师傅的肾脏健康。
第三道坎是合资公司的“权力博弈”。60%股份意味着日产“能锁门”,40%股份让东风说话,但没话事权。一旦东风想推进某国产电车出口,日产说不符合当地口味,可能就卡掉了。比如22年,东风想推一款纯电轿车,日产怕轩逸销量被稀释,结果项目夭折。这种内部斗争,连政委都不好协调,东风要想真把自家新能源卖出去,还得问问日产的脸色。
当然政策环节是最后一道铁门。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政策红利,支持合资出海,也给了东风日产项目获批的基础。但市场不是靠政策吃饭的,比亚迪、蔚来是有那实力能抢到钱,剩下十几家,海外还在找机会。如果东风日产以为政策能解决一切,恐怕要被现实胖揍。地缘政治、汇率风险、中东关税变动、印尼电池本地化要求,巴西雷亚尔一年对人民币贬20%,车企的利润直接少掉一大截。现实不像新闻稿那样“无比自信”,甚至有时候连老板都信不过法务的结论。
问题是,有人问,“日产靠中国电车能不能翻身?” 我可以说,“别指望翻身,先指望不溺水。”合作再怎么好听,是利益与渠道的交换,没谁真想成全谁。동风是想出口和学经验,日产是真的着急亏损减重,能不能成功,拼的是谁更适应市场、谁更不怕试错。
如果硬要夸一夸,这合资公司能试错,不用一台车决生死,算是好事。最坏的结果就是各卖各的,最好的结果,日产借中国电动车产业链活过来,东风借日产渠道出海成型,谁也不亏太大。
至于未来,别把希望写在报道上,有理想没问题,先活下来再说。车圈风大雨急,东风日产做的是“成败未卜”的买卖。至于你问我能不能成,我最多说:要是我押注,能赚点跑得快的钱就行,赌全部身家?还是算了。
所以你怎么看,东风和日产一起出海,这事有戏吗?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