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个数据,炸得整个汽车圈都在议论。理想汽车一季度财报显示,毛利率居然能做到20%往上,同时净利润率也保持在10%左右。听起来很优秀对吧?但问题是,它的营销费用——单季度就花了将近20亿人民币。20亿!你品品,一家季度营收不到250亿的公司,直接把将近10%的收入砸在宣传推广上,这也太不正常了吧?有些人直接下结论:这是在“烧钱”,甚至有人说理想的业绩“虚胖”,迟早要出问题。
但你要真仔细拆开看,这事没看上去那么简单。营销费用高只是账面上的一个表现,这背后隐藏着一整套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打法变化。
先不急着批评,咱们从头捋捋。理想的营销费用确实很吓人,这个数据摆出来,乍一看像是在“乱花钱”。但它的销量也很扎实——一季度卖了52000多台车。按理来说,花20亿营销费换5万多台销量,这个“客户获取成本”还算不错,单台车摊下来,差不多4000块。这对于一个定位中高端的品牌来说,还算合理,甚至在行业里是比较低的。
再看看毛利率,理想的整车毛利率能做到20%以上,这在新能源车企里已经是第一梯队了。啥概念呢?特斯拉水平在22%-25%左右,蔚来毛利率卡在18%左右,零跑和哪吒甚至连10%都不到。换句话说,一台理想汽车卖出去,赚的钱比绝大多数同行都多。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这么高的毛利率,营销费用也不算离谱,它的利润率怎么还没特斯拉高?
问题就出在支出结构上。理想的研发费用也不低,一季度将近15亿。别小看这部分开销,一台车能不能卖得动、卖得好,底层的技术研发是核心。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增程式动力这一块,理想的技术路线其实比很多同行都更复杂。它要同时做到油电切换的平顺性,还得兼顾长续航和智能化,这就需要持续高投入。你看它的焕新版,不管是新芯片还是大模型,都是冲着技术领先去的。而这些研发投入,目前不能直接转化为利润,只能放在长远价值里。
再对比其他车企。特斯拉技术路线已经很成熟,它的研发投入比例相对降低,更多的钱花在生产效率优化上;蔚来的毛利率低,是因为它的单车成本更高,产品定位更高端,同时它的营销费用也不低。零跑和哪吒,走的是性价比路线,研发费用虽然压得低,但毛利率也难上去。你看下来会发现,理想其实是在两头花钱:一边砸研发,一边砸营销,硬是把毛利率和销量都拉上来了。
那问题来了,这种“两头花钱”的打法到底危险不危险?会不会花到哪天突然崩掉?
答案不在账面,而在战略。理想的营销费用看似夸张,但它并不是乱砸。它的广告、推广更像是“精准投放”,目标很清晰:吸引对智能驾驶和家庭用车需求高的用户。理想的车均价在25万上下,比零跑、哪吒高一截,比蔚来便宜不少。这个价位的用户其实很挑剔,他们既要颜值和智能,也要性价比。理想花大价钱搞推广,就是为了在这个用户群里“站稳脚跟”。而且它的营销打法明显偏技术导向,强调功能和科技感,而不是单纯刷存在感。
再看研发部分,它这么砸钱,其实是一次“战略性投入”。行业内有个共识,新能源汽车还没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技术路线还有很多变数。早几年,大家都在拼续航;现在,智能驾驶成了新的竞争点。理想在焕新版上搞大模型、搞芯片,就是赌这个方向。它想抢先一步跑出来,占住技术优势。说白了,这是一种“抓机会”的思路,敢花钱,是因为觉得未来能赚回来。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心了?也不完全是。理想的打法虽然有章法,但它也不可能一直高投入。无论是营销费用还是研发成本,最终都需要一个回报周期。如果它的销量增速放缓,或者技术投入的成果跟不上行业变化,那这些大手笔投资就可能变成负担。理想的财务表现,目前看着健康,但它其实是在走一条很陡的坡道,稍有不慎就可能滑下来。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拆开看还算有逻辑。但归根到底,数字只是表面,它的核心问题是能不能持续跑赢市场。这种玩法确实风险高,但也确实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案例。最后还是得看它下一步怎么走,如果能稳住增长节奏,技术路线也跑得通,那这些投入就是值得的。如果不慎踩错点,那就真的危险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