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次特斯拉的平价版本让我挺意外。毕竟,市场对他们的认知一直是豪华技术牌,越便宜,似乎越丢面子。可这次直接把价格拉到36,990美元,折算人民币也就26多万,像样的入门款车居然没有标配AutoPilot……我一开始还真没想得太深,只觉得,这可能是应对美国补贴调整的急战吧。
我记得大概两年前,跟一个修车师傅聊天。他一边拆我朋友那辆Model 3的前灯,一边琢磨:这车成本到底到哪儿了?他说,你别看它空间大,零件其实用料挺普通,别的品牌也能整出来相似的配置。 这话我其实早有所感:特斯拉的卖点大多都在软件和品牌溢价,硬件成本相对低一些。现在他们拿出这款标杆低价车,配备简单,倒像是回归另一种策略——用基础车打开市场,赚其他方面的钱。
细看配置,真心觉得挺真诚的——少了点飞扬的推广,也少了点豪华感。取消了全景天窗、后排触控屏、自动转向……就像你买米饭,想要包子,结果只给你蒸了个米饭。我猜,他们试图用卖最低配置的方式,降低成本,测试市场反应。没细想过的点是:这会不会让一部分消费者觉得便宜没好货,反而害了品牌?
你说价格低,就一定意味着差?说到实际操控和用料,我自己试驾过几辆标配Model 3,里面的悬挂、底盘调教没差,开着挺顺手。只是少了点亮闪闪的配置,驾驶体验其实已足够日常。估算一下,百公里的电耗成本大概在0.2美元左右(这是粗算,毕竟电价高低不同),续航达到五百公里,算下来一次补电成本也就十几块。这个核心指标的表现不差。
但讲真,这次股价的剧烈跳水让我有点震惊。尾盘直接跌了4.45%,市值蒸发将近6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30亿元)。这真是一场市场心理战——投资者看到的是简配版?还是怕一切都在变的不安?我不知道,但很难不觉得,特斯拉在硬件上的削减确实触碰到投资者的心理底线。
回想起来,特斯拉的研发流程和供应链,有点像我家楼下的面包店:原料选得不差,就靠工艺和流程优化来提质。推出低价车,也类似——要从零开始,找低成本供应商,甚至压缩某些零件的成本。有个朋友之前说:特斯拉的零件其实不少是依赖外包的吧?说白了,就是拼拼装。这次看配置变简单,更让我觉得,供应链在起作用——他们可能也在试水,怎样用廉价零件保持品质。
我要提个问题:你觉得特斯拉统一用简配策略,未来会不会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毕竟,电动车的硬件在逐步成熟,制造成本也逐年下降,能不能靠少配置高效率继续赢市场?这和我们平时买个手机、个快递的套路似的,越买越便宜,能不能就这样走下去,变成一种标配?(这段先存着,后续再聊。)
话说回来,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除了硬件的创新,更多还是靠软件和用户体验。这次出新车,我还注意到,公司没有在官网提Autopilot——大概是想到,要不要让自动驾驶变成门槛?否则,普通用户怎么理解标准版?这一点,不知道你怎么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将这次车的某些配置拆解——取消的那些基础配置,成本应该只差个几百美元,但对用户感受差很多。人家消费者买的不是零件,而是科技感,而科技感的薄弱会不会影响品牌形象?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虽然价格降低,但股价反应如此剧烈。毕竟,投资人心里都知道,硬件越差,未来的升级空间就越窄。
不过吧,汽车这个东西,实实在在开起来的感觉,还是最根本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活着,最重要的还是开得顺手。我也同意。每次买车,我都特别关心补电、续航、操控,绝不是只看价格。你呢?会因为配置缩水而放弃一辆车吗?还是觉得实用就是王道?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还在琢磨,要不要把车内氛围灯、音响也干掉点?是不是通向更亲民的路线?)
想问一句,你觉得未来是不是每一辆平价车都会走简配路线?还是只会在特定市场、特定时间这样干?毕竟,汽车越做越像大件电子产品,硬件变得基本配备似乎成了必然趋势,但品牌体验和用户心理才是最大变量。
更多的自动化,Live测试,谁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反正我自己还挺喜欢用细节打动人心的。
那个手动调节后视镜的反应,就是最接地气的细节之一。
未来会不会,汽车到最后变成工具,像微波炉一样,就是帮你热个饭、补个电?还是它还能保持点梦幻感?这,也许是我一直在猜的一个方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