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第三周纯电车销量榜彻底“变天”! 海鸥丢掉冠军宝座,特斯拉Model Y强势反弹冲进前五,吉利星愿以近9000辆成绩断层领跑,比亚迪多款车型内斗激烈,最惨的是汉L,斥巨资打造的“高端王牌”竟只卖出800多辆,排名跌至第45名。
最近一周纯电车市场最火的词就是“逆袭”。 吉利星愿以8993辆的成绩蝉联冠军,直接碾压第二名小米SU7的7157辆。
这款车卖爆的核心就俩字:实惠。 起售价不到12万,却标配了高阶智驾、全景天幕和800V快充,直接戳中普通家庭用户的痛点。
有车主在论坛吐槽:“同样的钱,以前只能买个‘电动老头乐’,现在能买带激光雷达的车? ”
星愿的销量几乎全靠线下门店拉动。其门店试驾转化率高达35%,远超行业平均的15%。 这说明吉利正在用“笨办法”,疯狂铺线下渠道,让消费者亲眼看到、摸到车,而不是光靠线上营销吹牛。
上个月还被吐槽“减配降价”的Model Y,这周突然销量反弹到5000多辆,重回前五。 有意思的是,很多老车主一边骂着“割韭菜”,一边帮着转发促销信息。
背后原因其实很简单:特斯拉把超充站从1万根加到了1.3万根,充电10分钟能跑300公里,这对续航焦虑的用户来说简直是“自杀式救援”。
不过,特斯拉的“骚操作”也不少。 有用户发现,新款Model Y的蓝牙钥匙突然失效,必须用手机APP解锁,结果被骂上热搜。
但诡异的是,骂得越凶,销量越好,看来特斯拉的“黑红”体质依然管用。
比亚迪这周的戏码比宫斗剧还精彩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秦PLUS、元PLUS销量集体滑坡,反而是新推出的海狮05 EV杀进前八,单周卖出6200多辆。
这款车用着和秦PLUS差不多的电池,价格却贵了2万,凭啥卖得好? 答案藏在配置表里:海狮05 EV标配了热泵空调、方向盘加热和后排小桌板,直接瞄准了北方冬季用车痛点。
但高端市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斥资百亿研发的汉L,顶着“操控天花板”的光环登场,结果首周销量只有800多辆。
有汽车博主实测发现,汉L的底盘调校过于运动,导致城市通勤颠簸感明显,被吐槽“开起来像开船”。 连比亚迪粉丝群里都在传:“买汉L不如直接买特斯拉Model 3。 ”
被曝出“车机系统卡顿”和“充电自燃”传闻的小米SU7,这周销量居然逆势冲到7157辆。这波反弹全靠老用户复购,首批车主中有23%又买了升级版SU7 Pro。
有车主在社交媒体上说:“虽然车机偶尔死机,但雷军亲自直播道歉,还送了终身免费充电,这波血赚。 ”
不过,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SU7的电池衰减率比竞品高5%,这意味着两年后续航可能缩水100公里以上。
但小米的“粉丝滤镜”似乎还没碎,甚至有用户调侃:“只要不爆炸,我就当养了个电子宠物。 ”
当一众车企都在卷智能驾驶时,五菱宏光MINIEV默默用6000多辆的周销量守住前五。
这款车最大的卖点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不需要驾照”。 数据显示,购买MINIEV的用户中,45岁以上群体占比超过30%,很多是退休老人买来接送孙子上下学。
但隐患已经显现:有车主抱怨“夏天开空调只能跑100公里”,还有城市开始限制低速电动车上主干道。
五菱的应对策略是推出“青春版”,把价格压到4万元以下,但配置砍得只剩双气囊和倒车影像。 这种“既要又要”的打法,不知道还能玩多久。
曾经的新势力标杆小鹏,这周彻底跌出第一梯队。 主力车型P7+销量只有1338辆,连海鸥的零头都不到。
惨的是小鹏MONA M03,本来主打女性市场,结果因配色太“直男”被吐槽“像移动的马桶盖”,销量直接腰斩。
有离职员工爆料,小鹏内部现在“军心涣散”:研发团队忙着和华为抢智驾人才,销售部门则在偷偷转发竞品促销信息。
小鹏的充电网络覆盖率已落后蔚来、特斯拉整整一代,很多三四线城市用户抱怨“充满一次电要跑两个城市”。
比亚迪宋PLUS这周销量暴跌至第32名,月销量不足1500辆。 这款曾经蝉联三年SUV销冠的“神车”,被自家兄弟海狮05 EV抢走了所有风头。
有4S店销售透露,现在看车的人九成都会问:“这车有800V快充吗? 没有的话不如看看海狮。 ”
吉利、长安等对手正在复制比亚迪的“车海战术”。 比如吉利一口气推出星愿、银河E5、极氪7X三款新车,价格区间完全重叠,内部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超过和特斯拉的对抗。
广汽丰田的铂智3X这周只卖出900多辆,但有个细节更值得玩味:官方标称订单量破万,实际交付量却不足十分之一。
这种“订单注水”行为已经被网友识破,有车主在车友群晒出合同,显示交车日期排到了2026年。
合资品牌的困境肉眼可见:大众ID.7改款后仍然沿用老掉牙的MQB平台,本田e:NS2连OTA升级都要等半年,更别提什么激光雷达了。
一位合资车企高管私下吐槽:“我们就像拿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塞班系统,和安卓、iOS硬刚。 ”
销量榜背后的暗战同样激烈。 特斯拉宣布向第三方品牌开放超充站,但要求每度电加收0.5元服务费,被骂“吃相难看”。
比亚迪则搞起了“充电送保”:用自家超充桩充电的车,电池质保延长一年。
小鹏直接把G6的充电功率拉到300kW,15分钟补能500公里,但配套的S4超充桩覆盖率只有12%。
有车主实测发现,实际充电速度经常“腰斩”,原因是电网负荷过高自动降功率。 这场充电大战,最终可能还是拼谁的基建砸钱更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