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逼近百万元的车,月销近两千台,这数字放在过去,绝对是BBA专属。但今天,咱看到的,却不是它们。我上周在深圳街头偶遇一辆某国产豪华新能源车型,没挂什么星星圈圈,但不少人投来惊叹目光。销售妹子跟我说:这车刚上市,顾客就排队了,月供压力小,驾驶辅助做得真细致。
我心想,难怪销量能这么猛。
但别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样的销量其实还有点试水成分,不确定它能稳到底,但至少能说明,买车人心态变了。原来你跟我聊天,会说豪车买标。现在买标的心理少了,换成了懂技术、懂体验的心。1到3万元的增配费,很多人愿意掏。以前这预算甚至拿去买门口便利店零食了。
话说回来,场子里之前的豪车,好像没那么稳妥了,不信你看。我有个朋友,几个月前买了一款BBA中型车,宣传是全新发动机,结果每次加速感觉油门响应迟钝,还得养养。车行师傅跟我私下说,那发动机是老技术加新调校,噪音和油耗的平衡有点妥协,反正是技术升级,细节做得不均衡。
刚开始我还不信,现在想想,研发和供应链裹挟下,车企没那么随心所欲了。就像咱们做饭,有时候明明想做红烧肉,结果食材短缺,调料不到位,最后变个糖醋排骨也得凑活着端上桌。
车企供应链这玩意,就算研发再牛,原料没跟上也翻不了身。市场上一汽、上汽、新势力都在抢材料,芯片少得不行,某些零部件还得靠进口。但你别以为国产车无忧,他们供应链扭不过这关,技术升级和供应链瓶颈是一对死结。
顺便讲个细节。上次跟一位4S店销售聊天,她说现在客户的第二问通常不是价格,而是这车的软件升级频率多不多?有没有OTA?以前卖车,客户只关心外观配置;现在都先问套APP能不能用上,智能座舱有没有黑科技。
这让我想起曾经的我,也曾嫌智能化麻烦,车就是车嘛,跑得好才行,别整天刷手机就好,真是井底之蛙。有一回,我朋友给他的电动车做了一次OTA升级,结果体验上来了,他兴奋得不行,还跟我说,我刚下班赶着回家,车一升级,自动泊车和导航准确多了,省了半小时剐蹭心烦。
不过反过来讲,这智能升级背后,对研发和供应链建设也提出了天文数字的要求。每次OTA都像是对整车软件和硬件管控能力的压力测试,车企不光得拼技术团队,更得跟无数供应商磨合。
估计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很多智能车型看起来花里胡哨,功能确实多,但用起来总觉得卡顿、响应慢,甚至坏了几次。其实缺料和软硬件不配套,一种黏糊糊的感觉。销售一个月前跟我开玩笑说,现在这么多智能化组件,修车师傅都得学IT技术了,我听完差点笑抽。
说回销量和价格,我算了个粗糙估计。一辆百万车,假设车企利润率控制在10%,单车利润10万,卖2000辆,那月利润2000万。扣除研发摊销,供应链波动,渠道费用,利润实际不会高,但足够拉起国产豪华品牌力。
这样你再去问问打算买车的朋友,到底买哪个牌子,他们头回不是说BBA了,而是谁家的智能体验好,售后靠谱。你们身边有人这样吗?还是我这边样本有偏差?
我得承认,前面说技术是最硬奢侈品这话有点泛,毕竟有些消费者还是偏爱传统品牌的惯和安全感,毕竟车这种资产,心理价位和保值率摆在那里。比如同价位豪车中,那台国产车保值率可能还没到80%(估算),而BBA即使打折后也能保住85%起步。但我猜,以后这个差距会渐渐缩小(不确定,没细想过)。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去给车子换胎,师傅聊起如今智能车的胎压监测和传感器,坏了最麻烦,都怪繁琐的智能系统带来的复杂性。这也反映出想要技术硬,但又想靠谱的平衡,谁都难。
(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多说一句,渠道这块也变怪了,以前经销商靠卖车赚差价,亏本补贴搞得市场火爆;现在新车出场速度快,厂商盯着库存和用户数据,数字化销售得分秒必争,连补贴逻辑和客户关怀都变得程序化,好多老销售都抱怨这活儿比卖车还累。
看现在这局面,豪车市场的定义在不断被刷新:曾经标志身份和血统的徽章,现在正在被科技和消费者体验所替代。你对这场变革怎么看?会不会有一天,连品牌徽章都没那么重要,连驾驶感受都被算法和自动驾驶控制所取代?
茶凉了,车发烫了,你说,这样的豪车,还能只靠品牌撑门面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