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心里一直琢磨一件事。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喝茶,他问我:你最近觉得车市有什么变化,最明显的?我当时反应其实挺快,心里暗自想,确实有几个点隐隐出现。题大不大?可能不算,但具体到咱们普通人买车,有的变化是真真切切能在眼前看到。
先说个细节:我俩坐在街角那家乱糟糟的小咖啡馆,旁边停的都是各种新能源车。他问我:你觉得这几年,新能源是不是真能取代燃油车了?我还在想,心里其实有点犹豫。这种感觉最真假?估算一下的话,2023年,全市新能源车的大比例(估算,样本少)大概在7成左右,到了2024年估计得8成多了。这个占比变快,明摆着。没有再深究购车意向的人,那些还在犹豫的,心里到底在担心啥?
这几天跑行业里的人,说得多是技术攻坚,尤其是电池上。新能源车最头疼的,还是续航和安全。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磷酸铁锂的占比竟然从2019年的三成多,飙到去年的七成多(估算/样本有限),这简直像换血似的。为什么?安全性!三元锂电池起火几率高,火焰快蔓延,直挺吓人。但过去磷酸铁锂续航短、能量密度低,算是技术短板。宁德时代新一代的磷酸铁锂,续航能越过1000公里,还快充,懂的,都知道充10分钟补电,类型像喝水一样方便。
不过说到这里我得收回来两句:不能就说磷酸铁锂完胜,毕竟,每次听到安全,我都想谁不想安全?可行得通的技术,成本的变化,才是真正推动——比如说,电池成本下降,电动车价格差距缩小,甚至停车、充电体验变得更便利。你会不会觉得,实际上,过去的偏见(短续航、充电慢)都在被新技术打破?我估算,到了2026年,三元锂电的比例可能不超过10%,剩下的基本都是磷酸铁锂或者更好的。耐热、耐摔、安全的点,变成了卖点。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你注意到没有?这意味着,未来的主流车型,都在用安全、长续航的磷酸铁锂堆料,甚至有人悄悄预估它的价格会像基准那样,成17块一度的标配。这会变成本钱的主要差异点?或者说,购车时心里会更看重这些后续的省钱和安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除了电池的变化,另一个大趋势也是能让你敢买新能源——那就是智能配置。像比亚迪海鸥,七万出头就带了辅助驾驶,价格比起合资的燃油车便宜、配置还更丰富。你说,买车不就是追求便利和安全?价格差不多,为什么不选自己能操控、还能装的智能多点的?这是个两难吧,成本是否水涨船高?智商税还是实用?我没细想过。
在行业内部,有人说,除了安全,乘用车逐步导入增程技术,或许也是个转折点。你知道吗?过去增程车被吐槽:太贵,续航不长。但近年来技术革新后,小鹏的新增程方案,纯电续航能超过400公里,综合续航跑到1400多公里,家庭用车的焦虑算是大大缓解。而且,再快的充电也就12分钟到80%,就像赶着加油一样快。估算一下,普通家庭用车百公里能耗(燃油还是电)大概在12-15元,看你用的是什么油或电价。假设一万公里,用油或电的成本差不多在1500-2000元。
而且,听说出口量,这几年来大幅增长,特别是插混车,增长超过两倍。问界M9这种高端增程,订购突破两万台,说明市场认可这技术了。有个疑问:高端用户是不是更在意续航和安全,普通用户反倒在追智能和价格?其实挺难说的。人群不同,需求就不同。
我还记得去年某朋友说:新能源车,开起不比油车安稳,电池搞不好就得大修。现在的供应链技术就像拼装积木,用料、焊接、管理都在不断提升。这背后,不会没有成本和品质的博弈。你猜如果配件品质提高,似乎整车成本也会同步上升?但实际上,批量规模越大,单车成本就越能压低。
说到这我又有个奇怪的感觉:是不是安全和省钱,已经成为买车的两个硬指标?你会不会觉得,真正的心头好其实不在那些品牌广告上,而是在细节上——比如座椅皮革的耐磨度,充电桩的覆盖率?这些微小的变化,或许才是未来几年的核心。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一家人在老旧的汽车旁笑得无比幸福。那时候,安全和舒适感都简单得很。如今,我们追求科技感,但我常想,我们是不是也在追求那种安全、省钱、便利的纯粹感?而这些,或许才是真正让我们感到可信赖的价值。
到底还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个我倒真无法预料。你觉得,2026年买车时,最会让你心动的是什么?是一块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还是那只智能助理帮你规划充电路线?又或者,是那辆既能跑车,又会油炸鸡的神车?(这段先不表)车子在变,但我们对它的期待或许一直在那一片微小细节中。而这些,可能才是最真的未来。
――――
你有没有注意到,每次我讨论到未来车技术,总想它会不会更智能或者哪个配置会成为标准?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用得着的那一份安心。你说,未来的车会不会变成我们随身的移动助手?还是说,咱们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纯粹为了安全和省钱,默默在心里卡福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