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杭州的老张刷完朋友圈就失眠了。他21年花十万一买的MT-07,现在官方直接砍到六万九。第二天一早就挂上闲鱼,标价从七万五改到六万八,三天了还是没人问。评论区倒是热闹,全是来看热闹的:“哥们儿,再等等,说不定还能降。”
这波降价来得突然。CP2那台689cc的双缸机器,3000转就能榨出九成扭矩。城市里骑,三挡覆盖30到100的时速段,红绿灯起步不用拼命拉转速,超个慢悠悠的电动车也不必降挡。这种调校放在通勤场景里,比那些动不动就要上四千转才有劲儿的机器省心多了。
电子油门头一回出现在MT系列上。搭着6轴IMU,能在运动、街道、雨天三个模式之间切。雨天模式把输出掐到65匹,湿漉漉的柏油路上拧油门不会突然窜出去。只是电子油门的手感,跟传统拉线确实不太一样——有那么四十毫秒的延迟,习惯了机械直连的人,刚上手会觉得有点隔。
川崎Z900也在憋大招。双向快排、弯道ABS往下放,前刹换上Brembo的M4.32卡钳,100到0的制动距离能缩两米多。IMU系统多了个细节:大力刹车时尾灯自动狂闪,提醒后车保持车距。这功能在拥堵路段倒是管用,高速上遇到那些盯着手机开车的,能不能真救命就不好说了。
本田CB650R搞的电子离合器有点极端。不捏离合也能换挡,堵车时左手轻松是轻松,但总觉得缺了点人车沟通的感觉。好在拉杆还留着,想手动操作随时能切回去。维修成本是个隐患,听修车行的朋友说,伺服电机要是出问题,换一次得小三千,比换套刹车片贵多了。
XMAX300装了毫米波雷达。时速40以内,前方一米五要是有东西,系统会自己降速——注意,不是急刹,是缓缓收油门那种。雨天测下来,刹车距离能短个一成。就是担心复杂路况会误判,比如前面突然蹿出个外卖小哥,雷达来不来得及反应,还得多骑骑才知道。
价格战的根源藏在供应链里。重庆工厂现在能产车架这些大件,零部件国产化率上去了,成本自然往下走。关税政策也帮了忙。但这对二手市场是场灾难——21年前后提车的车主,现在想出手基本得接受三成贬值。有人在论坛里发帖:“早知道晚两年买,省下的钱够加一年油了。”
中排车型的电控配置越来越齐全。几年前还得上大排量才能摸到的IMU、电子油门,现在六七万的车也开始标配。选择多了是好事,但也容易挑花眼。有些功能看着高级,实际使用频率不高;有些配置听着平淡,骑起来却实用得很。
Tenere700适合跑长途。前减行程230mm,离地间隙255mm,过烂路涉水塘底气足。座椅用记忆海绵,连着骑三小时屁股不会太难受。16升油箱配合不到5升的百公里油耗,一箱油能跑三百多公里。川藏线上见过几台,车主都说这车皮实,就是风挡噪音有点大。
新能源摩托的消息断断续续传了好几年。本田那边有专利图流出,可拆卸电池组,续航150公里,半小时快充。听起来不错,但18公斤的电池重量摆在那儿,操控灵活性肯定受影响。网上投票显示七成人想要换电模式,厂家却坚持充电方案,这里头的博弈估计没那么简单。
国产品牌往上够,合资品牌往下打,夹在中间的消费者倒是捡了便宜。只是买车不能光看价格和参数表,还得考虑自己的骑行习惯和实际需求。城市通勤和长途摩旅需要的车完全不同,别人夸上天的配置,放你身上不见得用得上。试驾的时候多留心细节,比如坐姿舒不舒服、换挡顺不顺手、后视镜视野够不够——这些参数表上不会写,但天天骑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