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关于美国市场“10项最便宜的电动汽车租赁优惠”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在开学季这个时间点,文章里提到的那些极具诱惑力的月租价格,比如每月一百多美元就能开上一辆全新的电动汽车,听起来确实让人心动不已。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消息,第一反应可能是羡慕,觉得国外的福利真好,用车成本这么低。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天,我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来仔细审视一下这份清单,拨开那些光鲜亮丽的数字迷雾,看看这些所谓的“优惠”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门道,也顺便聊聊,这和我们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在美国非常普遍但在国内相对小众的汽车消费模式——租赁(Lease)。
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分期付款买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分期付款,车最终是你的;而租赁,你更像是一个长租客,在约定的几年时间里拥有车辆的使用权,合同到期后,车是要还给经销商的。
所以,文章里宣传的那个极低的“月供”,实际上是你每月支付的“租金”。
而这里面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是一个叫做“签约时需支付”(Due at Signing)的费用。
这笔钱,通俗点说,就是一笔数额不小的首付款或者押金,通常都高达几千美元。
如果我们把这笔一次性支付的费用,平均分摊到每个月的租期里,再和那个诱人的月租金加在一起,得出的“真实每月成本”,可能就会让你大吃一惊了。
让我们拿起计算器,从清单上价格最高的车型开始,一步步来算这笔账。
比如斯巴鲁Solterra,月租279美元,签约时再付279美元,36个月的租期,算下来真实月度成本大约是287美元。
这款车的续航里程只有大约365公里,在今天这个动辄五六百公里续航起步的电动车时代,这个数据实在有些不够看。
更何况,权威机构给出的可靠性评分也只是刚刚及格。
这意味着,消费者每个月花着近三百美元,租来的可能是一辆续航焦虑和可靠性都存在疑问的车。
再往下看,起亚EV6和福特野马Mach-E,月租都是239美元,看起来更便宜了。
但是,它们的签约费分别高达4999美元和4389美元。
我们来算一下,起亚EV6的租期是24个月,那4999美元摊下来,每个月就要多加208美元,所以真实月度成本是447美元!
福特野马Mach-E的36个月租期,4389美元的首付摊下来,每月也要多加122美元,真实月度成本是361美元。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便宜吗?
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而且,这些车型本身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野马Mach-E被指出充电速度慢、车内噪音大,而起亚EV6的后排头部空间因为造型原因也比较局促。
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日常驾驶和乘坐体验的现实问题。
清单继续往下,现代Ioniq 5和丰田bZ4X的月租降到了189美元,但签约费同样是3999美元。
按照36个月的租期分摊,真实月度成本大约在300美元左右。
现代Ioniq 5的设计感确实很强,充电速度也快,但内饰用料和触摸式按键的操作逻辑受到了不少批评。
而丰田bZ4X,作为传统燃油车巨头丰田的转型之作,其表现更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续航表现一般,甚至没有配备很多电动车标配的前备箱,仪表盘的设计也被认为不符合人体工程学。
消费者付出了不低的成本,却要忍受这些设计或功能上的不便。
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最吸引眼球的,月租仅一百多美元的车型。
比如起亚Niro EV,月租129美元,大众ID.4也是129美元。
这数字听起来简直像是白送。
然而,起亚Niro EV的签约费是惊人的4999美元,租期只有24个月,一分摊,真实月度成本直接飙升到337美元,比清单上最贵的斯巴鲁还要高出一大截。
大众ID.4的签约费稍低,为2499美元,分摊到24个月后,真实月度成本也达到了233美元,几乎是宣传价格的两倍。
这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营销技巧了,更像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吸引眼球的数字游戏。
更何况,这些车型的产品力也存在争议,比如大众ID.4的车机系统反应迟钝、操作复杂,已经是全球车主公认的槽点,其可靠性评分更是低得令人担忧。
最后那个本田Prologue的“每月0美元”租赁方案,更是把这种文字游戏玩到了极致。
仔细一看条款才发现,享受这个优惠的前提是,你必须在签约时一次性支付4800美元。
这本质上就是预付了全部两年的租金,平均下来每月成本是200美元,和“0美元”没有丝毫关系。
通过这样一番梳理和计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看似天上掉馅饼的“便宜”租赁方案,实际上是通过高额的首付,将大部分成本前置,从而制造出一个月租极低的假象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做法,恰恰反映了这些传统海外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困境和无奈。
一方面,他们在电动车领域的产品,无论是从续航、智能化水平,还是成本控制上,与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水平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产品竞争力不足,直接降价销售又会损害品牌价值和二手车市场。
于是,设计复杂的租赁金融方案,就成了他们清理库存、完成销售指标的一种策略。
换个角度,我们再看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则完全不同。
在国内,十几万人民币的预算,消费者已经可以全款购买到一辆续航超过500公里、配备了先进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设计和品质都相当不错的全新电动汽车。
这里的市场竞争是白热化的,车企之间比拼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是用户体验的提升、是成本控制的能力,而不是在金融方案上设置陷阱。
当海外的消费者还在为一个月花三百多美元(折合人民币两千多元)租用一辆续航三百多公里的电动车而计算得失时,国内的消费者早已享受到技术进步和激烈市场竞争带来的红利,能以更合理的价格,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更先进、体验更好的新能源产品。
因此,这份所谓的“最便宜电动车租赁清单”,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个观察窗口。
它让我们看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不同市场的成熟度和竞争格局存在着巨大差异。
它也提醒了所有消费者,无论面对多么诱人的宣传,都要保持清醒,仔细阅读条款,计算总成本,最终根据车辆的实际价值和自身需求做出理性的判断。
毕竟,商业世界里,真正的“免费午餐”是极少存在的,所有看似优惠的价格背后,都早已被精确地计算和衡量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