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一件事,怎么说呢,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某国产新势力公司,单季度亏了50个亿。是的,你没看错,50亿。亏损额几乎赶上了它一个季度的营收,净亏率妥妥超过了100%。而让人更惊掉下巴的是,亏得这么狠,它的销量还增长了不少。这一来二去,网络上的舆论炸开了锅:有人说它是“钱烧完就死”,也有人觉得这是“战略性亏损”,甚至还有人担心整个新势力行业是不是像一个巨大的泡沫,随时会崩。
先别急着下结论。50亿这个数据确实吓人,但我们还是得把事情拆开一点点看。亏损和增长都是动态的,它们背后说不定有一些我们没注意到的逻辑。先抓住几个关键点——它怎么会亏这么多?亏损在汽车行业到底算不算稀奇?然后再看看,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到底有几分靠谱。
我们先从数字入手。营收呢,单季度差不多是45亿,同比大涨了个30%多,算是不错的成绩了。而销量也挺振奋,最新的数据显示,三个月卖了8万多辆车,同比翻了一倍不止。这些数字,单拎出来看确实不赖。但问题是,和亏损一对比就显得有点“反差感”了——销量涨得挺猛,营收也在爬坡,但亏损却像脱缰的野马,越跑越远。毛利率呢,也不怎么让人放心,只有个7%左右,某些车型甚至是负的。换句话说,车是卖得多了,但每卖一辆车其实都在亏钱。
那为什么会亏得这么猛?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是研发搞的吧”。没错,这家公司确实在研发上花了大价钱。光是这一季度,研发开支就超过了20亿,占营收的近一半。新车型的开发、自动驾驶算法的堆料、第二代激光雷达的采购,全都是“烧钱大户”。但话说回来,研发开支高其实算是行业常态,尤其是新势力。蔚来研发费用占比也高,理想和小鹏同样不低,甚至连特斯拉在早期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单说研发花销,不能完全解释这事。
再往下看,销售和管理的费用也不少。这家公司为了铺渠道、扩市场,开了一大堆直营店,外加各种广告投放、体验中心的建设费用,直接把销售费用拉到了营收的30%以上。再加上管理成本、员工薪酬,整个费用结构就显得有点沉重了。而且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投入短期内很难看到回报——直营店是个慢活儿,今年开进去的,后年可能才会真正开始贡献利润。
讲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想,那是不是这家公司太爱“乱花钱”了?其实也不尽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级亏损”。还真有。比如通用和福特,在推动电动车转型的时候,也经历过毛利率低、费用支出高的阶段;特斯拉早期在中国市场铺网点时,同样是“赔本赚吆喝”。新势力的模式呢,某种程度上还比传统车企更“重”一些——它们不太依赖经销商,更喜欢自建品牌渠道,要的是更精准的用户服务。所以高投入本身是一种战略选择,说它“乱花钱”其实不太公平。
再来看看,这种亏损到底是没活路了,还是在赌未来的机会。从数据上看,这家公司在押宝两个方向:一个是智能化技术,一个是品牌的高端化。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系统、座舱交互这些东西,上文提到的第二代激光雷达就是典型代表;而品牌高端化,看它推的新车型的定价策略就能感受到。问题是,这两条路都是慢火炖,短时间内不太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智能驾驶,技术突破在即,但政策还得再等等。今年L3放开了,可能会带来一些利好,但真要大规模应用,估计还得几年。
有意思的是,亏损这么大,这家公司的现金流倒还挺稳。它手头还有好几百亿现金储备,资本市场对它的信心也没完全崩盘。换句话说,它现在的状态更像是“战略性亏损”。当然了,前提是它赌的那些技术和市场能兑现,如果赌错了,那就真危险了。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拆开了看,倒也不全是坏消息。新势力行业本身就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亏损是常态,盈利是阶段性目标。真正能决定它们未来的,还是技术突破能不能带来市场红利,模式创新能不能撑起品牌竞争力。这个50亿亏损确实让人心里一紧,但比起数字本身,它接下来的每一步才是关键。
写到这儿,又得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新势力的未来,是生还是死?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但至少可以确定,眼下的亏损并不完全说明它在走向深渊。它是在赌技术成熟的时机,是在赌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爆发。这是不是值得赌?可能得等几年后再看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