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凌放销量暴跌背后的市场真相:降价为何拯救不了它

啊,说起丰田凌放,如今真是让人有点唏嘘叹息。

你没看错,2025年6月,凌放只卖了区区359辆。

全中国中型SUV市场里,排在第63名,比不少“郊区小厂”都拉胯。

曾经风风火火,以“高端中型SUV”自称的凌放,眼下却成了4S店里急于清仓甩货的“冷门货”。

15万就能带走一辆挂牌价最高逼近30万的合资SUV?

猛一看很香,换作十年前会让不少人嗑瓜子围观。

可事实证明,消费者并不好忽悠:降价撑门面,还真救不了它那贫瘠的月销量。

问题到底出在哪?

是价格硬伤,还是中国买车这摊水实在太深、进化太快?

还是凌放的“高端人设”根本装不住?

数着数着,好几个问号——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啊,凌放最大的问题,一时间还真不是谁砸钱把价位打下来就能解决的。

官方指导价19万多到接近30万,摆明了正面对标本田冠道、大众途观L这些“大块头”。

可等你真进了车里、踩下油门,恐怕脸就拉下来了。

全系2.0L自吸,171匹马力,挂一台CVT变速箱。

加速晃晃悠悠,破百超过十秒,老司机一踩油门直摇头:“30多万顶配还跑不过国产混动?”

丰田凌放销量暴跌背后的市场真相:降价为何拯救不了它-有驾

你信不信,这话在各大论坛里早就烂大街。

途观L的2.0T 220马力在一旁冷笑——都卷到这地步,丰田你还给我上“慢吞吞”?

真是“乌龟爬坡”,买家心疼,路人都心疼。

动力靠边,空间也不见长。

官方报的参数确实看得过去,什么将近4米8的车长,2米7的轴距,数据不算寒酸。

丰田凌放销量暴跌背后的市场真相:降价为何拯救不了它-有驾

但你一坐进后排,发现也是白给。

1米75的普通人打个尖,后排腿部空间不过两拳,完全撑不起“大五座”的高大上人设。

想想那些拉着爸妈岳父出门自驾的大家庭,这点空间简直拎着点就爆表了。

一部中型SUV,空间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卡着中国家庭的痛点,就是不上不下,憋屈得很。

说在配置上有没有大跳水?

还真敢说有。

L2级驾驶辅助,座椅通风这些“用户刚需”,统统只能28万往上的版本才能配上。

普通人冲着19、20万的低配进去,看了半天,连倒车雷达都没有,犹如隔靴搔痒——啥年代了这也能叫“高端”?

对比国产车的顶配全能,比亚迪唐DM-i开口就是L2辅助起步,加速抬头都标配。

消费者摊手摇头:“花15万,买动力弱空间小配置还拉胯的丰田,图啥呢?”

网络上“加两万秒上国产2.0T+8AT”成了新梗,谁还捧你凌放场子?

那问题全是价格吗?

我看也未必。

说到底,这才是一场日系老将的“市场大逃杀”。

咱们来掰扯一下真正的内卷。

当年丰田本田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如今却有点“老字号卖冷板鸭”的意味。

就说凌放自己家,居然被亲兄弟RAV4荣放无情打压。

你看RAV4,官方价17.68万起,优惠后15万多,品牌影响力还更大。

一月销量一万多辆,直接把凌放摁在地上反复摩擦。

消费者一句话点破:“预算都差不多,买丰田还不如买更保值的老网红RAV4?”

卖点都重叠,优势全被自家兄弟抢走,这是自家人和自家人玩内耗,真有点尴尬。

此外,还有国产新能源车的暴击。

新能源车渗透率都快摸到一半了,凌放还在坚持“电混绝缘”。

市场上比亚迪唐DM-i已经油耗低到让油车车主怀疑人生了,绿牌、节能、政策红利一条龙服务。

消费者不傻,谁都见多识广。

吉利星越L、坦克300,大空间大动力,还能越野,还有智能座舱,玩法更花,性价比直接把你拍墙上挂着。

传统合资不积极转型,这新大浪,拍得晕头转向都不为过。

咱国产新能源这几年更新的步伐,简直跟翻台子似的。

技术升级一波赶一波,智能系统花样百出。

有了华为ADS 3.0、小鹏XNGP这些“新宠”,你凌放还困在反应迟钝的车机系统和卡顿的互联上,能不被年轻人吐槽?

丰田凌放销量暴跌背后的市场真相:降价为何拯救不了它-有驾

年轻人一句话讲清:“2025年还在用2015年车机体验,合资是睡醒了还是还在做梦?”

当然了,有人会说,凌放当年在日本火得一塌糊涂。

但你别忘了,咱中国市场的审美和日本那边,多少还是差点意思。

凌放“精致SUV”的名号,挂在东京也许倍儿有面子。

来到中国,却被嫌弃外形小气,还不如汉兰达大气硬朗、理想L7科幻感强。

后转向灯还装在保险杠下面,网友都调侃了:“后面司机以为你开雾灯”。

这细节啊,不接地气直接就被玩坏。

品牌溢价更是掉队。

丰田靠着“省油耐用”吃了好多年红利,可如今连这金字招牌也没那么铁了。

聊销量,一汽丰田增速只有4%,比亚迪敢直接“百米冲刺”,增长率两个数起步。

用户讲究的是技术和体验,不是祖传的金字牌坊。

这世道,没有新玩意赶紧拿出来溜达溜达,只靠情怀和过去的光环,路早走不通了。

营销这一块,凌放也没干出花。

一直卖“进口品质”“日系血统”的旧人设,结果把自己活成了市场疑问句。

你看同级别的小鹏G9、问界M7,各自死磕家庭或者智能化,想啥有啥。

凌放说半天也没说到点子上,用户不买账,一点不奇怪。

其实说回正道,丰田也不是完全没折腾。

今年3月,凌放直接把优惠额度搞到4万,满脑子想着“以价换量”。

但这真不是解决问题的药啊,大环境讲求技术和创新,你光靠价格拼杀,最后把自己品牌价值都给砍没了。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下半年还要出新2.5L混动版,说油耗能降到4.5L。

看上去是动了点脑筋,可人家国产的DM-i技术都做到3L油耗,技术差距就摆在明处。

市场不会同情谁,也不会惯着谁。

说到底,凌放失速不是偶然而已,是被市场生生淘汰出来的。

短板太多,动力老套,空间不突出,配置分布失调。

更重要的是观念不更新,市场节奏早就换道,丰田步伐还跟过年似的慢慢悠悠。

这不是哪一环卡壳了,是整个链条都“锈”了。

用户现在更看重的是智能化、软件体验、能耗、补能、服务,而不是两个“爆款日系标签”。

谁慢一步,谁被拍在沙滩上,一点悬念都没有。

有人说,“不是凌放不够好,是中国市场换新换得太快。”

我觉得还有点意思,但也不能替凌放洗白。

咱中国车市进化那可是内卷的地表级别,凌晨梦游都能被国产车各种黑科技吓醒。

合资品牌必须得明白自己的地盘早不是当初的“老油田”,这个市场奖赏给愿意下场干、敢玩新花样的品牌,而不是“祖传招牌+降价处理”。

你说降价能卖多少?能卖多久?

消费者心里都有数。

未来在哪里?

摆在凌放和丰田面前的,要么用创新技术快速补课,打造贴合中国审美和真实需求的新产品;要么准备好慢慢退出舞台,变成小圈子里怀旧的“时代眼泪”。

价格降到地板,形象掉到地下,这可不是品牌的长久之计。

怎么破?

真正理解年轻用户,读懂中国市场,摆脱套路,跟上智能化和新能源的节奏。

在2025年的中国汽车江湖,谁敢慢点,谁就成标本。

说来说去,这一出凌放失速,其实就是个大写的“老品牌如何活下去”经典课题。

越降价越尴尬,拼技术才是王道。

市场变了,你还在原地,看见的只有背影。

想看到曙光,就得学会奔跑。

那么,轮到你发言了:你觉得传统合资品牌,靠拼价格,还能靠降价“续命”多久?

还是需要彻底推倒重来,直面市场新规则?

留言区等你的金句。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