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工业现在到底怎么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以为就是市场周期的问题,新能源冲击嘛,全球车企都得调头,但越看越不对劲——这根本不是被时代淘汰那么简单,这是自己把自己玩废了。
他们现在天天在媒体上哭,说中国变了,说中国市场不友好,说中国搞“经济胁迫”。
可问题是,中国什么时候变过?
我们从2015年就明明白白喊出“中国制造2025”,目标就是产业升级、技术自主,谁拦着你们了?
谁不让你们转型了?
是你们自己躺在燃油车的利润堆里睡大觉,还嘲笑我们“山寨”“模仿”,结果一睁眼,发现我们不仅造出来了,还造得比你们便宜、比你们快、比你们智能。
这不是中国偷走了你们的饭碗,是你们亲手把饭碗砸了,然后怪别人端走了锅。
事情的引爆点,很多人说是安世半导体那档子事。
其实那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企业早在2019年就合法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整个过程清清楚楚,符合国际规则。
东莞工厂建成后,直接撑起全球70%的产能——这不是吹牛,是实打实的供应链能力。
荷兰政府本来只要收税就行,结果非要跟着美国瞎掺和,以“国家安全”为由接管安世总部,冻结资产,罢免中方管理层。
他们以为这一招能掐住中国企业的脖子。
结果呢?
安世中国48小时内切换本地系统,工资照发,产线照转,一秒没停。
更狠的是,直接宣布用人民币结算。
这一下,德国车企傻眼了。
为什么?
因为安世的芯片,就是汽车的毛细血管。
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巨头,全靠它供货。
他们的库存撑不过四周。
芯片一断,生产线就得停摆。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
可德国媒体怎么写?
不提自己车企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反而倒打一耙,说“太依赖中国是战略失误”。
这逻辑简直荒谬。
赚钱的时候,你们在中国市场卖一辆车赚一辆的钱,财报飘红,高管开香槟;出问题了,就说“中国不可靠”。
合着好处全你们拿,风险全我们扛?
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更讽刺的是,德国自己早就放弃了技术迭代的机会。
他们嘴上喊着“工业4.0”,喊得震天响,结果呢?
智能制造没落地,数字化转型拖拖拉拉,连最基本的软件能力都跟不上。
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软件bug多到用户投诉不断;奔驰的电动平台,推了又改,改了又推,节奏完全乱套。
保时捷在2025年三季度直接亏损9.66亿欧元,奔驰裁员3万,大众计划到2030年裁掉3.5万人,还要减薪缩产。
这些惨状,哪一条是中国造成的?
是中国逼你们不投研发?
是中国逼你们把工会塞进监事会,让每个决策都要“平衡”半天?
是中国逼欧盟各国各自为政,法国说取消电动车补贴就取消,德国想推充电桩却没人配合?
不是。
是你们自己沉迷燃油车的红利,以为中国市场永远会为你们的“德系品质”买单。
结果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了更智能、更便宜、体验更好的本土品牌。
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在西欧市场份额已经超过韩国品牌,每10辆里就有1辆是中国车。
德国才急了。
可早干嘛去了?
他们现在焦虑烦躁,不是因为中国“不公平竞争”,而是因为发现自己已经追不上了。
中国不仅在整车制造上领先,在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全链条都建立了优势。
宁德时代的电池,比亚迪的刀片技术,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这些都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和市场验证。
德国车企还在纠结“要不要电动化”,我们已经进入“如何定义下一代智能汽车”的阶段。
这种代差,不是靠喊几句“价值观贸易”就能抹平的。
而德国媒体呢?
他们干了什么?
他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受害者叙事”。
天天强调“德国车企太依赖中国”,却绝口不提德国机械、化工、高端设备同样高度依赖中国订单。
大众全球销量的30%到40%来自中国,这是公开数据。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拜耳在中国的营收占比逐年上升。
这种相互依存,本来是全球化时代的常态,是双赢。
可在他们嘴里,就成了“中国利用德国”“德国被掏空”。
更双标的是对美国的态度。
当年美国全面封锁华为,德国媒体连一句质疑都没有,反而帮着解释“这是基于国家安全考量”。
现在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注意,是管制,不是禁运——德国就跳脚骂“经济胁迫”。
这嘴脸,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
对美国唯唯诺诺,对中国横加指责。
他们不敢得罪美国,因为技术、金融、安全都绑在美国战车上。
但他们觉得中国“好说话”,可以随便甩锅。
结果发现中国不吃这套了,反而开始用规则反制,他们就慌了。
这种慌,已经渗透到整个德国对华政策中。
从施罗德时代的“以贸促变”,到默克尔时期的“利益与价值观并重”,再到现在的“制度性竞争对手”,德国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以前他们看中国,是带着俯视的优越感,觉得我们只是个大市场、廉价劳动力池。
现在发现我们成了平起平坐甚至局部领先的竞争者,心理上完全接受不了。
于是焦虑主导了公共讨论。
德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比例,五年内从28%飙到63%。
这不是基于事实的判断,是情绪化的宣泄。
他们不去反思为什么德国在电动车时代掉队,不去推动真正的产业改革,反而在报纸上写小作文,把所有问题归咎于“中国威胁”。
这就像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不去复习功课,反而怪老师出题太难,怪同学太聪明。
可问题是,市场不等人。
消费者不会因为你“曾经辉煌”就继续买单。
技术不会因为你“历史悠久”就自动站在你这边。
德国汽车工业的衰落,从来不是外部打压的结果,而是内部腐朽的必然。
他们放弃了技术创新的机会,搞砸了产业转型的节奏,错判了全球能源变革的方向。
现在生产线停摆、利润暴跌、人才流失,却把锅甩给中国。
这不仅是无能,更是虚伪。
他们嘴上说“规则-based order”,行动上却只想享受规则的好处,不愿承担规则下的竞争压力。
中国企业合法收购、合法生产、合法反制,每一步都走在国际法框架内。
反倒是荷兰、德国某些政客,动不动就拿“国家安全”当借口,随意干预企业运营,破坏契约精神。
安世事件就是典型。
中方管理层被罢免后,中国团队迅速建立本地化运营体系,保障了全球供应链稳定。
这恰恰证明了中国企业的韧性与能力。
而德国车企呢?
除了抱怨,除了要求政府“保护”,除了在媒体上抹黑中国,还能做什么?
他们甚至不敢承认一个基本事实:没有中国供应链,德国汽车工业连一周都撑不住。
这不是夸张,是现实。
从芯片到电池材料,从电机到线束,中国已经深度嵌入全球汽车产业链。
德国想“去风险化”,结果发现风险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脱离中国。
可他们还在嘴硬。
还在说“不能过度依赖单一市场”。
可问题是,这个“单一市场”提供了最高效的制造能力、最完整的配套体系、最活跃的创新生态。
你们不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反而想靠政治手段切割供应链?
这不现实,也不理性。
更可笑的是,德国一边指责中国“不公平”,一边自己搞产业补贴。
大众拿到德国政府数十亿欧元的电动车补贴,宝马在匈牙利建厂享受欧盟资金支持。
怎么到了中国,同样的产业政策就成了“国家资本主义”?
这种双标,连掩饰都懒得掩饰了。
说到底,德国汽车工业的问题,是系统性的。
技术路线判断失误、组织结构僵化、决策机制低效、战略定力缺失。
工会在监事会占一半席位,任何改革都要“协商一致”,结果就是什么都改不动。
管理层沉迷短期财报,不敢做长期投入。
政府政策摇摆,一会儿要环保,一会儿要就业,一会儿又要“价值观外交”。
在这种环境下,怎么可能打赢电动化这场硬仗?
而中国呢?
我们承认走过弯路,也承认早期靠补贴起步。
但关键是我们快速迭代,快速试错,快速市场化。
补贴退坡后,真正有技术、有产品力的企业活下来了,比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
它们不是靠政府养着,是靠用户买单活下来的。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已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欧洲成为最大海外市场。
这不是靠“倾销”,是靠产品力。
德国车企现在想追,但已经晚了。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拼的不是发动机调校,而是算法、数据、用户体验。
德国工程师擅长造精密机械,但不擅长做用户界面,不擅长处理海量数据,不擅长快速迭代。
他们的文化是“一次做对”,而智能汽车需要的是“快速试错、持续优化”。
这种文化冲突,比技术差距更难弥合。
所以别再甩锅了。
中国没有“偷走”德国的技术,没有“胁迫”德国企业,没有“破坏”市场规则。
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完了产业升级的路。
而你们,选择了躺平。
现在慌了,急了,骂了,哭了——有用吗?
安世半导体的反击,只是开始。
人民币结算的尝试,也只是试探。
如果德国继续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继续用冷战思维看待中德合作,那未来的断链风险只会更大。
不是中国要脱钩,是你们自己在推。
可笑的是,他们一边喊着“减少依赖”,一边又离不开中国市场。
大众CEO奥博穆(Oliver Blume)公开说“中国是最重要的单一市场”,宝马CEO齐普策(Oliver Zipse)也承认“没有中国,宝马无法实现电动转型”。
嘴上骂着,身体却很诚实。
这种分裂,恰恰暴露了他们的虚弱。
既想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又想维持对华技术优势;既想打压中国产业,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结果就是政策摇摆、企业迷茫、舆论撕裂。
而中国,早就不再看他们脸色了。
我们有自己的技术路线,有自己的标准体系,有自己的生态闭环。
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电池到充电网络,我们正在构建一个不依赖西方的汽车产业新范式。
德国如果还沉浸在“德系神话”里,继续把失败归咎于外部,那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更深的衰退。
不是中国打败了德国汽车,是德国汽车自己打败了自己。
他们输在傲慢,输在短视,输在不敢直面现实。
现在,全世界都看清楚了这场闹剧的本质:不是中国变了,是德国亲手把自己的产业优势玩砸了。
然后,还想把锅甩给中国。
这既无能,又虚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