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路口,看着那些穿梭的电动车,心里琢磨着:这阵势,估算有70%是非标的或者没牌子的。8月底才刚收到通知,10月新规开始落实,突然感觉整个城里的电动车精致度都在下滑。其实我一直觉得,电动车虽然省事,但它的身份也挺玄的——不是每辆都能随便上路。
刚刚那个叫小李的维修师傅,推门过来,笑着问,你说现在这批报废和无牌的,有没有必要都查?我觉得,也别太夸张了吧。我笑着摇头:说得轻巧,去年我就见过一辆电动三轮,后刹车失灵差点出事。雷打不动的规矩——安全线要摆在前面。他叹了口气:再说,这帮车其实也挺难管的,因为改装不少。这就引出个问题:你知不知道,那些伪牌套牌甚至改装电动车,到底有多危险?我估算,去年一些城市因刹车失控、车倒地造成的事故,35%都和非标车有关(这个数字估算/体感,样本少,别太当真)——但事情其实远比数据复杂。
趁着这个话题,我翻了下去年电动车事故的报告,发现很多人忽略的一个细节:改装带来的安全隐患。比如我有个朋友,车子前轻后重装个大雨棚,风一大,差点翻了,特吓人。很多人都喜欢DIY加装,防雨、遮阳,好像能变成个性标志。但这段先按下不表吧。
你是不是也会有疑问:除了非标,还会出现那些无牌或报废车被查到的情况?我跟你讲,去年山东某大队就查扣了156辆无牌车,其中多半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报废年限。当你看到12年这个数字,感觉太长还是真短?我心里反:其实很多城市都在缩短报废年限到10年,鼓励替换新车。因为老车的车架、电池都开始走样,安全隐患像个定时炸弹。说到这,我醒醒:电动三轮或四轮车其实本质上是机动车,但很多车主连考驾照倒是嫌麻烦,会直接开,不管不问。去年就有一个修理工跟我说:不少车都没证,路上跑着,觉得挺正常。但没证被查扣,除了罚款可能还要面临拘留。
那问题来了:非法运营的车又多么猖獗?我自己观察到,像河南许昌,整治高潮刚刚起步,就查扣了不少黑营运车辆。乘客拉客,没原则的载人,搭人还不收费赚钱——想想都后怕。去年某乘客,坐了一辆非法电动车,摔了个骨折,赔偿只能自己出钱。记得那次和朋友讨论,他还打趣:这些车子,安全性堪忧,我真想知道,官方查到后会不会有人被判敲山震虎——其实我心里隐隐觉得,也不奇怪,毕竟利益链顶着。
说起改装,也不能只盯着咱家车的个性化。一些车主给电动车装个小雨棚,觉得遮阳挡雨刚好。但去年那一场雨棚刮伤人、导致骨折的事故,让我印象深刻。你想,谁会想到一场雨棚,能变成杀手?我估计,有的风大天候,雨棚一飞冲天,真能秒杀无辜的人。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过一张公告:在某城市拆掉的车牌套牌车,超过300副,查扣的车有200多辆。你问我,这种假牌车到底有多复杂?有些车主为了规避查验,套用别的车牌,想走个过场。但这方便真是自找麻烦——被查不仅车要扣,可能还面临拘留和巨额罚款。那时候我就想:这些投机取巧的人,真不觉得危险么?
我也得承认,有些细节其实我没怎么细想过的——为什么那些人偏偏喜欢改装?我猜,也许是为了追求个性,或者觉得这能提升价值。可实话说,一开始我还以为敷个雨棚不会那么严重,结果到头来,安全问题还是第一位。
对于车主,你有没有想过?自己那辆车合规了吗?牌照齐全没有,超期没?记得去年有一位朋友跟我说:我这车都11年了,估摸着还能再开两年。但实际核查,他的车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合规。这让我琢磨:一辆车每天在路上跑,安全第一可不只是口号。心算一下,百公里油电成本也就几块钱(这个粗糙估算,根据GPS行驶、油耗和电价而定,可能有偏差),但如果安全出事,损失可能远远大于这个。
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就像生活的小细节:一台车的身份要靠身份证——牌照和合规证件。而那些想偷偷摸摸避规的车,说明管理还不够细致。比如我想到一位老修理工,有次他(这段话突然卡壳)说:我们这就像修理一锅粥,一锅粥未必米都熟。他指的是,规则没有像水一样彻底,很多漏洞都被车主钻了空子。
说到这,我心里忽然冒出个奇怪的猜测:是不是,因为底层监管力量还不够,车主就敢越规?这我其实没太考虑清楚——但似乎有点道理。
这一切让我困惑:如果将来,电动车的管理能像买房一样透明、细致,那是不是能把乱象都控制住?还是说,毕竟留一些自由度,让人觉得允许点小折腾,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也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技术、制度,多数的麻烦根源还是人性吧。
这会不会是个结束,又或者,才是一个开始?我瞥了一眼街角那辆刚停好的电车,车牌上的废旧字样逐渐模糊……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