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车亮相街头,电动车“老大哥”地位不稳?
前阵子回家路上,隔壁小区门口那块空地突然多了几辆新奇的两轮车。跟平时见惯的那些绿牌电动车不太一样,后座下鼓囊囊的,还贴着一张蓝底白字的小标识。正纳闷呢,楼下修车摊的大叔边喝茶边和我嘀咕:“你看那玩意儿,就是最近说得火热的氢能车——加气五分钟就能跑百来公里,比充电快多了。”
这些年身边人换电动车跟换手机似的,我爸妈都各自有一辆。我老婆单位楼下还专门装了个共享充电柜,每天早晚拎着锂电池进出,好像搬砖似的。可用久了,总归是有点烦心事:比如冬天刚骑出小区门口就掉格儿;或者晚上忘记插线,一觉醒来只剩三分之一……邻居王姐吐槽过好几次,说她家娃放学回来得先把自行车推回去,再把没劲儿的小牛拖上楼。
外卖群里更是一堆抱怨。有个送餐小哥发语音,说昨晚订单高峰期排队等充电桩,眼睁睁看着单子被抢光,“要不是老板借我备用锂包,这个月房租都悬。”还有人分享照片:北方零下十几度,大雪天推着趴窝的小踏板走夜路,那场面真让人牙酸。
其实除了续航和充电麻烦,还有件事大家平时懒得细想——废旧锂电池到底去哪儿?去年我们这片街道清理了一批报废两轮,有些师傅私底下说,现在正规回收点根本忙不过来,有些流进黑市渠道,不知道最后咋处理。这玩意埋土里污染水源、随便丢又怕爆炸,小毛病拖成大问题,到时候谁买单?
就在这种背景下,新冒出来这批氢能源两轮开始招摇过市。维修铺里的李师傅讲起配置:“储氢罐比煤气瓶还结实,据说还能扛住火烧枪打。”他说青岛已经投放不少共享版,在高校和工业园区试运营,一台一天顶仨普通外卖骑手用。“加一次气五分钟,比你泡碗方便面还快。”
但话说回来,这东西也不是全无短板。我问李师傅价格,他眯眼叼烟笑:“现在整套下来比同级别贵一截哩,你们年轻人爱尝鲜可以考虑,但要普及到家家户户,还早。”再一个,加氢站全国没几个,我们镇上连影子都没有。他举例:“前阵子东莞才给商用配送挂牌照,可普通居民想体验?只能等等。”
安全问题也是老生常谈。有老人听风就是雨,把“氢弹”跟“燃料罐”混为一谈,说啥危险不能碰。但据厂商宣传,现在储罐都有多重保险措施,不少做的视频显示火烧半小时也没炸。不过,要让每个人都放心,还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对了,上周微信群里有人讨论到冷门功能——原来部分高配版带自动泄压阀、远程监控报警系统,就算遇到磕碰,也会提前预警断开供气。而且冬季表现很抗冻,据东北骑友反映,“零下二十度动力一点不虚”,不像以前锂包直接瘫痪在雪地里。
行业八卦方面倒是听销售顺嘴提过一句:中国现在搞制氢、储运专利数量全球第一,日本韩国那帮老对手反而落后一步。据说某龙头企业已经实现全产业链闭环,从制备、运输一直管到终端车辆售后服务。这步棋走通以后,加气站密度或许会逐渐追赶上当年油站扩张速度,不过目前还是“小众玩家”的乐园吧。
讲真,让所有家庭立马扔掉现有两轮改投新型产品?恐怕谁也舍不得。一则成本卡脖子,再者基础设施远未铺开,更何况心理关难迈过去。不少朋友宁愿继续忍受偶尔推车,也觉得至少熟悉可靠,用起来心安理得。不过对于跑长途配送、有极限需求的人这种补能速度确实是救命稻草,以后或许真的会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局面,各取所需吧。
下午遛弯的时候,又看到那台蓝标新款停在菜市场旁,被围观了一圈,小孩摸摸按钮,大爷研究说明书。我悄悄瞅了一眼仪表盘,好像还有剩余续航实时显示,比我家的老式表针准多了。至于未来哪种路线胜出,是不是像修理摊大叔调侃的一样,“鲶鱼搅活死水”?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但生活嘛,总归往前赶,下次谁知道巷口又冒出来什么新鲜玩意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维修工闲聊、新能源企业官网及地方交通部门公告等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