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7月销量突破21万,CS75PLUS与UNI-V展现多元实力引关注

“这车看着挺硬派,开起来却不失精致感。”8月初,一位长安CS75PLUS车主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自己的用车体验。2025年7月,长安汽车公布最新销量数据,单月销售超过21万辆,再次彰显其在自主品牌中的强劲势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主力车型如何凭借设计和性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它们的优缺点又有哪些值得深挖?

多样化设计语言塑造家族风格

长安旗下SUV代表作CS75PLUS,以硬朗外观和运动气息抢眼登场。大尺寸熏黑格栅配合贯穿式LED灯带,让前脸既霸气又不失现代感;流畅的车身线条与双边共两出排气布局,更添几分动感。不过,也有用户吐槽,“怎么看都少了新能源那种未来科技范儿”,尤其是在同级燃油SUV中辨识度略显普通。

相比之下,同属家族阵营的UNI-V则走的是赛道轿跑路线。“无边界格栅”和隐藏门把手等细节透露出满满科技感,加上溜背式造型和电动尾翼,无疑是年轻消费者眼中的时尚宠儿。但不少老司机反映,“高速上A柱风噪明显,这点可真影响心情”,再加上漆面薄易留痕,也让耐用性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

逸动PLUS则以亲民价格切入市场,其简洁大方的设计适合更多家庭用户,但“保守”成为口碑关键词,不少人觉得缺乏亮点,与一些合资品牌比起来没那么吸睛。

长安汽车7月销量突破21万,CS75PLUS与UNI-V展现多元实力引关注-有驾

内饰实用为先 智能体验仍需升级

走进CS75PLUS内饰,可以看到双12.3英寸联屏搭载智慧新蓝鲸3.0系统,支持AI语音交互及OTA远程升级。这套配置对日常使用来说够用了,但流畅度还难以媲美部分新兴智能电动车品牌。有趣的是,高配车型才支持CarPlay功能,不免让部分用户喊话:“基础款也该跟上时代步伐呀!”

座椅方面虽采用皮质包裹、前排带电动调节和加热功能,但后排靠背不可调角度的问题,在长途旅行中容易造成疲劳。这一点,让不少有娃家庭望而却步。

UNI-V内部更像个迷你赛道舱,中控台偏向驾驶员一侧,全液晶仪表搭配10.3英寸触控屏营造浓厚科技氛围。但细节处理仍有提升空间,比如接缝处不够严密、塑料件质感一般。此外座椅包裹性一般、后排坐垫短且靠背直,对舒适性的考量似乎还停留在“跑快就行”的阶段。

逸动PLUS虽然软材质覆盖较多,中控屏达10.25英寸并支持OTA更新,可惜界面陈旧操作复杂,有点跟不上潮流脚步。而溜背设计牺牲了头部空间,对于身高180cm以上乘客来说稍显局促,是实打实的人体工学问题。

长安汽车7月销量突破21万,CS75PLUS与UNI-V展现多元实力引关注-有驾

动力安全配置兼顾 多维表现各有千秋

动力层面,CS75PLUS提供1.5T与2.0T两款发动机选择,新蓝鲸动力系统结合爱信8AT变速箱,为车辆注入充沛动力。同时,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包括全速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技术,为驾乘安全撑起一道防线。然而,有反馈称自动紧急制动(AEB)在复杂路况下误触发较频繁,这无疑提醒厂家需要进一步优化算法,以减少驾驶干扰。

UNI-V聚焦运动操控体验,其1.5T发动机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更贴近年轻群体对激情驾驭的需求。但悬挂偏硬导致过减速带时震感明显,使得后排舒适性受到一定影响。这种取舍体现出了厂商对于性能与舒适之间平衡的不懈探索,却也暴露出产品定位上的挑战。

逸动PLUS作为入门级轿车,以合理售价吸引预算有限但追求品质生活的人群。其动力表现稳健可靠,不过相较于竞品缺乏爆发力,在某些路况下可能无法满足更高要求的驾驶者期待。同时,该车型延续家族安全配置标准,为普罗大众提供基础保障,是经济型购车者不错选择之一。

技术创新驱动未来 长安智电布局渐成形

长安汽车7月销量突破21万,CS75PLUS与UNI-V展现多元实力引关注-有驾

除了传统燃油车型外,长安汽车正积极推进智电战略。深蓝L06搭载先进3纳米工艺芯片,实现智能化水平跃升;阿维塔连续数月销量破万,也证明技术普惠策略正在收获回报。在当前新能源汽车浪潮中,仅靠颜值或单一卖点已难以长期立足,多元化产品矩阵加持技术创新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密码。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要想巩固市场地位,自主品牌必须提升智能网联体验,加快内饰材质升级,同时关注细节空间优化,让每一次驾乘都能贴近消费者真实需求。从这个角度看,长安虽成绩斐然,但仍存在改进空间——毕竟好饭也要慢慢炖才能香喷喷嘛!

横店群演张某透露:“我朋友买了辆CS75,说开着挺顺手,就是偶尔导航卡顿让我抓狂。”这类真实声音提醒我们,即使是明星产品,也不能忽视用户日常使用中的小烦恼,否则口碑积累不过是一纸空谈罢了!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颜值、性能、安全各占半壁江山,你会如何权衡选择?面对不断迭代的新技术,你愿意为哪项买单?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