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财报一出来,特斯拉的质疑声就开始冲上来了。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近7%,净利润更是大跌45%,这是自2012年以来最难看的财报之一。舆论瞬间炸锅,“特斯拉不行了”、“新能源老大退位”、“智能车霸权崩塌”,这些声音不绝于耳。很多人开始把特斯拉的每一次波动看作终结者的预兆,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多个周期的老车圈人,我想说:如果你把财务数字当成特斯拉命运的全部,那你还是低估了马斯克这个人和特斯拉这家公司。
确实,这份财报的数据很难看,尤其在行业整体回暖的当下,特斯拉显得有些“逆势而行”。而且最关键的是,跌的不是一次性费用、也不是外围投资亏损,而是主营业务的营收和利润。这意味着它不是意外,是基本盘出问题了。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很简单,价格战。
过去一年,特斯拉的全球售价一降再降,甚至到了“成本线”边缘。Model 3和Model Y的终端价已经逼近很多合资燃油车,这种极致压价背后的逻辑并不是“薄利多销”,而是“规模优先”。马斯克一贯推崇高频数据反馈机制,靠大量车辆上路来训练FSD和优化硬件闭环。所以当智能驾驶成了长期战略,他就必须不计成本地推车出去。
但问题在于,全球车市的增长空间正在逼近天花板。中国这边,新能源渗透率已接近50%;欧美市场虽然潜力尚在,但各国补贴退坡、消费者观望情绪高涨,尤其在高利率环境下,购车信心大不如前。于是,特斯拉即便销量维稳甚至略升,靠大降价支撑的营收自然缩水,利润更无从谈起。
这也暴露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特斯拉的单一产品线太脆弱。你去看现在的特斯拉产品矩阵,实质上还是围绕Model 3/Y两个平台在卖命。Cybertruck虽然量产了,但受限于产能和细分市场特性,短期难堪大用。Roadster二代和Semi一再跳票,Model 2又迟迟未落地。相比之下,中国品牌几乎是按季度出新车,小鹏G6、理想L6、问界M9连番上阵,消费者的注意力早被“喂饱”。
这对特斯拉来说是双重打击:一边是产品周期老化导致吸引力减弱,另一边是价格战打得利润见底。消费者逐渐失去了“非特斯拉不可”的信仰,而资本市场也开始质疑:你这个“高科技公司”的估值,是不是该回到传统车厂的现实了?
更大的压力还来自于智能驾驶领域的“风向变了”。特斯拉虽然在北美推进FSD v12,但在中国和欧洲依然是“进不来”。国内玩家华为、小鹏、理想已经靠城市NOA打出了声量,激光雷达、多传感融合、端到端大模型几乎成了标配。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短期内反而像是“异类”,哪怕长期来看仍有潜力,但从市场感知上已经显得“不够积极”。而马斯克迟迟不在中国本地落地FSD训练闭环,数据监管、法规、生态壁垒等因素叠加,进一步放慢了特斯拉的智驾发展节奏。

这还没完,特斯拉正在经历一次管理与运营层面的结构性紧缩。今年以来连续多轮裁员,多个部门削减预算。这表面上是提效,实质上是为未来“AI转型”腾出空间。但对于一家公司而言,组织结构的剧烈动荡往往会带来隐性代价,比如团队执行效率下降、研发节奏错乱、文化认同感流失等等。尤其在一个快速迭代、极度内卷的行业环境下,这些小问题可能会迅速放大为系统性风险。
但我们说回财报,特斯拉真就“不行了”吗?我认为,远没到那个地步。
首先,它的毛利率依然是行业顶尖,哪怕经历了残酷的降价,也保持在17%以上,很多国产厂商打了命都在追这个数字。其次,它的现金储备高达近280亿美元,完全可以支持多条前沿技术线的长期投入。更别提Dojo超级计算平台、Robotaxi、Optimus人形机器人等这些“异次元项目”,虽然在财报里看不到收益,但都是极强的“未来筹码”。
马斯克看重的从来不是下个季度的盈利,而是下个十年的主导权。他不是一个会被短期财务数字左右的人,更不是靠季度电话会议来讲故事的CEO。他的路径从来都是先布局、再烧钱、然后等风来。
你可以质疑他“不务正业”,但你不能否认,他用20年把一间快破产的车企,变成了全球智能交通的引领者。这种从零到一的能量,是任何传统车厂、也包括很多新势力都无法复制的。
特斯拉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新周期前的震荡调整期。它需要新产品线、需要FSD加速落地、需要管理团队重新磨合、也需要资本市场再一次看懂它的长期路线图。它确实遇到问题了,但不是“完了”,而是到了该把愿景转化为现实的阶段。
很多人喜欢拿苹果的市值见顶来说事,认为特斯拉也要走同样的老路。但别忘了,苹果最后靠服务营收和自研芯片完成了二次腾飞。特斯拉能不能复制这条路,我们还要看它接下来几年在AI汽车平台、能源业务和人形机器人上的进展。
所以请别急着唱衰。财报上的亏损,不代表系统性的失败。正如马斯克自己所说:“只有敢于长期赌注的人,才能在未来收获爆炸性的回报。”特斯拉的问题,是真问题,但它的机会,依然巨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