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每个月的纯电车销量榜一出来,大家的关注点都在一个“惨”字上。8月份的销量榜出来以后,这种感觉更强烈了,因为整个榜单上204款车,结果只有19款月销破万,剩下的车型那销量数字看得心里发紧。到底是市场真的不行,还是其实大家买车更挑了,或者是厂商根本没招?
先说个简单问题:为什么只有19款车破了万?你要说是车少,榜单上200多款呢;你要说是消费者少,中国汽车市场那么大,用车环境也越来越适合电车,城市里充电设施多,政策也鼓励。可到头来,就是只有极少数车型能火得起来。这是不是说明了电车市场其实和人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前十名的车型,合起来占了市场的四成多,这是什么概念?意思是剩下一大堆品牌和车型,凑到一块儿,还没这十辆车卖得多。这个分化太残酷了,人家把蛋糕全抢走了,留给“打工人”的品牌只是桌角的碎屑。头部效应这么明显,你进这个市场,不会觉得寒气直冒吗?要是十来年前,谁能想到带电池的车有的卖成这样,有的连个存在感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榜首的“星愿”现在是独霸一方,4.6万辆,眼看着就要半月上一次新高粮。人家凭什么?说到底就是产品力拉满、口碑积攒得好,厂商舍得继续卷价格和配置,后续服务、品牌维护啥的全都跟得上。你要是在中国打电动车仗,没有点儿自己的底气,那很快就会出局。特斯拉的Model Y不用说了,高端纯电SUV各种“卷王”,人家对品质、配置、服务的定义,你只能当教科书抄。关键是人家还能一直保持市场热度,够厉害吧。
小型电动车也有自己的套路。 比如五菱宏光MINIEV和海鸥,你别看人家不贵——尤其五菱一度标价就够亲民,正反馈直接来自下沉市场需求。县城、乡镇、年轻人,或者城里用作代步第二辆,这群人根本不需要那些高大上的噱头,能遮风挡雨、能省钱、省心就行。海鸥第4名,也是这种属性。所以这些车不是走高大上路线的,而是直奔生活必需。
这里有个非常值得琢磨的问题: 就是头部效应到底是短期的,还是越来越牢固的?每次新车型出来,大家像过节一样关注,但能不能像小米SU7那样直接窜进前三,靠的不是嘴炮,而是把产品做得让大家自来水传播。你看这类“新爆款”能突破,就是说明市场突然能接受加速度很高,只要产品真的打动用户,立马能创造奇迹——但同时也意味着,一不小心就跌下神坛。原来汽车圈的逻辑,到了电车时代越来越像“快餐娱乐圈”了。
我们再横向对比,11–40名的区间,是不是“温饱型”的表现?很多微型车继续满足“我就是想买个代步车”的基本需求,像长安Lumin、五菱缤果,价格合适,性能不拉胯,销量也能稳稳地分几十碗羹。家庭用户希望更大空间、更高配置,海豚、元PLUS就对胃口。
你要说豪华品牌,宝马i3、i5居然还能每月“稳定发挥”,得益于什么?一是品牌信仰,大家钱包宽裕时,觉得买宝马开得出去体面。二是这些品牌对品质管控还是有底线,毕竟鸡头凤尾的道理大家都懂。虽然价格贵,但是不会踩雷,买回家图个心安理得。
国产新势力也不甘寂寞。像零跑、银河这些,抄底传统合资、对打新势力,慢慢爬量,销量虽然没爆炸,但趋势依旧健康。说明普通消费者现在买纯电车,是真的“用脑子”在决定。再不是以前那种“每家就一俩选择,只能咬牙试错”,而是哪家适合我,我就选哪家。
但是,到了排行榜后60名,不仅是销量低,很多用户根本连名字都没听过。有人说纯电市场百花齐放,但实际上,很多车企其实沦为陪跑了。这些车型有的估计是试水、填补空白,有的是专门对标小众需求。比如有的针对租赁,有的主打运营,还有一些看着未来市场慢慢发力。
为啥这些品牌没起来?很大一原因是传统合资厂商在电动化上慢半拍。像丰田、本田这些昔日汽车王者,如今纯电领域动作小心又保守。技术积累是有,但不敢冲价格、不敢拼体验、不敢丢掉汽油车思路,最后只能当“急救员”,慢慢探路。等到他们想明白,市场头部好位置都被“卷王”们占完了。
这么惨烈的市场氛围,让我觉得下一个问题应该是:纯电车市场还会不会更惨?还值得卷吗?有一种说法叫“内卷到极致就是内耗”,如果车企只能削价、卷功能、拼配置,又没啥本质创新,最后活跃范围会越来越窄,门槛越来越高。原来以为新能源是所有人的春天,现在变成抢头牌才有饭吃了,其他的只能看命。有点像互联网“人多流量大,结果最后几家独霸天下,其他人都陪太子读书”。
不过话又说回来,问题的另一面是,正因为大部分玩家都成“陪练”,所以能用得上新科技,也会催生更优质的产品。比方说,电池技术、安全性能、智能驾驶,比着往前快跑,最终受益的其实是消费者。只是,淘汰率太快、压力太大,也可能导致行业焦虑、创新变形,“小企业跟不上就退场,消费者选的时候可能错过一些个性好车”。
面临“大浪淘沙”,到底要不要进纯电车这行,厂商其实比消费者还焦虑。这和以前搞汽油车完全不一样,昔日合资品牌“坐吃山空”的日子,十年内怕是不会再出现了。做不了“爆款”,基本都在混日子;成了爆款,也要提防跌下神坛。对消费者来说,倒是利好,你更容易买到性价比高的车,只要不信广告和套路,踩雷概率其实一直在减少。
所以问题最后还是:你还会选择纯电车吗?你更在乎价格、颜值,还是续航、配置、品牌?又或者,你要的是“稳定实用”还是“尝鲜体验”?这才是未来分层的关键。头部车型会越来越高,腰部车型扎堆,尾部车型慢慢消失。厂商未来怎么卷,是拼极致用车体验,还是价格真香策略,币价不美丽,都会淘汰掉一批不合市场胃口的品牌。
“惨”其实是行业自我升级的过程。过去,所谓“电动大潮”来了,砸钱做产品,人人都能混个群众演员。现在不行了,“主角光环”只在少数品牌身上。余下的,或许做点B端客户,或许谋个出口份额,想靠一两个好名字混世界,估计挺难。老百姓呢,最重要是选车时不是跟风买单,看清楚“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别被热点搅热了脑子,最后让自己为别人埋单。行业“惨烈”,消费者反倒要活得明白点,这就是如今电车江湖的真相。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