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核心难题,续航里程突破至千公里梦想成真

以后开新能源车,那续航是不是不用再发愁啦?只要100公斤电池,就能跑到1000公里,这消息可靠不?10月16日,央视新闻报道了我们国家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充电难题的消息,这一下子在车圈和科技圈里炸开了锅。你得知道,以前常见的新能源车,100公斤电池大概能跑500公里,现在一下子能翻倍,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厉害的技术?我国科学家又是怎样突破行业多年苦苦寻求的“卡脖子”的难题的?

国产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核心难题,续航里程突破至千公里梦想成真-有驾

先得搞清楚,为什么固态电池会被称作未来锂电池的“头牌选手”?它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这些行业的应用前景,那可是宽广得很。这么棒的技术,为啥一直没能大规模推向市场呢?其实,核心问题就在电池里的“交通体系”上。咱们可以把电池里的锂离子比作“外卖小哥”,他们得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反复跑,才能完成充电和放电的工作。而固态电解质,就像这些“外卖小哥”跑的“高速公路”。

可难题在这儿,现在常用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得不得了,脆得像陶瓷盘子似的;反倒金属锂电极,又软得像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橡皮泥。这两种材料 adhes 合在一块儿,简直就像把软绵绵的橡皮泥粘到硬邦邦的陶瓷板上,界面上全是坑坑洼洼的缝隙。你想啊,“外卖小哥” 在这种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跑,速度能快得了?效率肯定打了个折扣,电池的性能自然也就提不起来。

不过现在情况变了,咱们国家的几个科研团队合力攻关,用三项关键技术突破,把那“陶瓷板”和“橡皮泥”紧密结合在一块儿,彻底打通了固态电池续航的难题,这操作真是太牛了!

国产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核心难题,续航里程突破至千公里梦想成真-有驾

第一个大突破,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支科研团队搞出来的“特殊胶水”——碘离子。这玩意儿的作用,就像在电池里安排了一群“交通警察”。每次电池开始工作,碘离子就会沿着电场,乖乖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合处。它们不光能主动吸引路过的锂离子,还能像流沙一样,遇到缝隙、小孔洞,就自己流过去,把“坑”填得满满当当。就是这么一折腾,电极和电解质就能紧紧贴合,“外卖小哥”们再也不用再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了,充放电的效率一下子变高了。可以说,这一突破,直接攻克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难题,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股强心剂。

第二个大突破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叫“柔性变身术”。科学家们借助聚合材料,给原本脆得像玻璃的电解质撞上了一副“超轻骨架”。有了这层“骨架”,电池瞬间变得像弹性橡胶似的,抗拉抗扯,就像升级版的保鲜膜,弯折个两万次都没问题,扭成麻花都不裂。更厉害的是,研究人员还在这柔性骨架里加入了几种“化学小零件”,这些“零件”个个身手不凡:有的能让锂离子跑得更快,有的还能“抓住”更多锂离子。这样一来,电池的储电性能立马提升86%!这技术,不仅解决了电解质脆的问题,还把储电能力大大增强,真是一举两得。

来自清华大学的“氟力加固”技术算是个新突破。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给电解质开了一次“升级包”。氟可是“耐高压”的通天本事,经过改造后,电极表面会出现一层“氟化物保护层”,就像给电池穿了一件“防弹衣”,能有效阻挡高电压把电解质“击穿”。而且,这项技术搞了个严格的测试:在满电状态下进行针刺试验,没啥事;放到120℃的高温箱里烤,也一点事没有,不爆炸。这回,咱们用固态电池,既能跑得更远,又能放心用,不怕出事,这安全性和续航都双保险,真算是把科技水平又推上一大步。

国产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核心难题,续航里程突破至千公里梦想成真-有驾

消息一传开,网友们的评论就刷得满屏都是。有个网友激动地说:“太牛了!以后开新能源车自驾游,啥也不用愁了,充电桩找不到也不怕,1000公里的续航,跨省搞定不是问题!”还有人感叹:“咱们国家的科学家真厉害,以前都说国外在电池技术上领先,现在咱们也能搞出这个突破,为科研人员点赞!”也有人理性一些地说:“技术有了突破确实不错,不过还是盼望能赶快搞出量产,让咱们老百姓早点用上这么高性能的固态电池车。”

这次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在固态电池方面取得的突破,可不只是让新能源车的续航又长了一节那么简单。不光打破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技术垄断,还让咱们在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上抢占了先手。大家都知道,新能源产业将是未来的大势,固态电池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一有突破,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不管是新能源车、低空飞行器,还是储能行业,都会因此得到很大好处。

国产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核心难题,续航里程突破至千公里梦想成真-有驾

当然,我们得清楚点,就算技术搞出来了,要实现大规模量产还得走一段路。不过,这三大技术的出现,已经让大家看到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希望了。相信没多久,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成本逐步下降,搭载固态电池、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新能源车会越来越多,新能源出行的“未来”也慢慢变成咱们能碰得到的“现实”。而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们那股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的精神,也会激励更多人勇于探索,在科技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为国家科技的发展添砖加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