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最近又火了个圈层新词儿——绿色发展。什么叫绿色发展?要真从字面上看,谁不喜欢绿啊?但说到经济榜单、产业版图里那抹绿色,其实它已经不只是环保的代名词,而是成了高质量发展最闪亮的底色之一。咱们都知道,全世界现在都在吆喝“零碳”概念。你喝着咖啡刷手机,新闻推送一条又一条,碳足迹、绿色金融、循环经济,仿佛谁不讲点这些,就是“落伍青年”。可真的落实到地,什么产业最抢眼?答案还真不在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语,而是在眼下重庆正在力推的汽车再制造升级路径。
说到再制造,你是不是脑子里一闪就是“旧货回炉”?其实没那么简单!啥叫再制造?简单说,就是把废旧汽车零部件经过专业修复甚至升级,让它和新品PK都不落下风。比你用的翻新手机还高级,安全环保性能都得杠杠的。这么一看,“绿色化”不仅仅是口号,倒像重庆给自己贴了个“行业转型领头羊”的标签。就在前阵子,第十届“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创业大赛决赛在潼南开锣,热闹到什么程度?二十几个省份、三十来个项目,比拼的不是谁会造,而是谁会“翻新升级”。AI+3D视觉自动化、智能识别创新、动力电池循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黑科技大会”的味道?
其实仔细想想,这场赛事背后的比拼,比“国产汽车销量”更考验行业认知。你看上海锦持、弘喜汽车等公司,不只是要把旧零件修得好看,更得用科技把效率、环保、安全一起拉满。现场的张公景、张海东一边聊着AI定损,一边感慨政府扑腾得够努力——是啊,谁要是还觉得“后市场”无关痛痒,那就真得被产业升级的浪潮拍晕了吧。
车企与地方政府,你方唱罢我登场,潼南这块“33618”现代制造集群体系高地,聚齐了几十家后市场头部玩家,年报废回收汽车超十五万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量也超二十万吨,说是搭建了个“汽车产业生态圈”其实一点不过分。你想啊,能把“研发—生产—回收再制造”全链条串起来,这操作比你家用的共享单车还环环相扣,是不是狠有意思?中科合肥的实验室主任张洋一顿分析,道出西部素材循环集聚的优势——大家都拼产业,但重庆稳稳找到了自己那张王牌,材料循环、后市场这些细分赛道,其实正是当地创新落地的施展空间。
大赛还吸引了十四个重点项目扎堆签约,包括汽车芯片、精密零件制造啥的,听听就觉得,重庆要搞“汽车后市场高地”,绝不止纸上谈兵。工信部力捧“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成了循环经济这块蛋糕的浓重一笔。业内预估,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和全新制造相比,再制造产业能省一半成本,节约六成能耗,节材七成,减排八成不带吹牛。而且它不是简单的“利用”,是能反哺制造业,闭环运行,形成“生产—使用—回收—再生产—再使用”的完整链条。谁说旧东西只能是“废物”?明眼人都在盯着它如何变宝。
世界再制造产业已经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据说玩得最溜的就是发达工业国和新兴市场。中国?咱们正逢大好时机,汽车领域成了再制造的主战场。专业社的数据预判:到2025年,报废传统燃油车能堆成山,1200万到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也有超过200万辆即将背上“退役”头衔。啥意思?汽车后市场的滚滚财富已经直逼12万亿规模。川渝两地常住人口过亿,汽车保有三千五百万台,车企总部四十多家,动力电池厂二十多家,全是产业集群的优选“养料”。
重庆更是紧跟现代制造业集群,下定决心让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头炮。特别在定位渝西为主阵地,潼南打好汽车再制造这张牌,从零部件、整车到后市场,环环相扣,务实布局。去年,潼南汽车后市场集群还入选重庆市特色产业集群名录,板块效应已经初显。副区长杨述兵挂牌保证,潼南瞄准“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大蛋糕,围绕全产业链条发力,全力搞出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看着这架势,不来点实锤行业创新,怕是都要被山城甩一条街!
坦白说,潼南汽车再制造这盘棋,其实就是重庆“要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当榜样”的一部分。你翻查这些年的政策,各路产业都在往“低碳、绿色、循环”靠拢,工厂生产线节能降耗、高新区植物油替代矿物油、园区清洁能源造就绿色蜕变。涪陵高新区5年卖出15亿的绿色产品,从矿物油到植物油的“黑科技变绿”,谁敢说绿色转型不够狠?
大渡口建桥工业园屋顶铺满光伏板,家家企业抢入试点近零碳排放的建设赛道。全市绿色工厂增长到170家,园区16个,国家级产值能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近三成,比全国均数高一大截。长寿川维化工用自研装置把废硫酸“吃干榨尽”,内部循环用到极致,博世氢动力系统那边搞出适配各种物流车的氢能源模块,真正做到了“喝氢吐水”,全国都在拿项目做示范。谁说“绿色创新”只是口头禅?重庆用数据把“绿色发展”打造成了赛道新优势。数字化绿色化“双化”齐步走,出现了1+1大于2的奇妙效应——这话听着像网络段子,实际是产业升级的真写照。
长安汽车两江新区的“数智工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进了车间,机械臂跳舞,AGV小车你追我赶,5G、AI、数字孪生统统上线,关键工序全自动,效率省下两成不说,成本和能耗都砍掉一成九。如今重庆全市数字车间超过千家,智能工厂两百来个,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一个接一个,数字重庆加速,AI赋能,绿色发展实打实成了现实。能源消费增速才2.4%,经济增长却能冲到5.6%,单位GDP能耗降到每万元0.310吨标准煤,比全国优三成。是不是很逆天?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罗健夫也给出建议,让重庆结合产业基础,来点“对症下药”的顶层设计,无论地方规划还是企业策略,都得琢磨怎么在“十五五”期间把绿色、低碳落实得更深更全。从源头的设计,到高新技术的利用,再到流程的减负——万事归一: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把经济效益最大化,把节能变成常态。
绿色从来不只是色彩,看多了企业案例,你就明白:绿色发展其实是和咱身边生活息息相关的升级。可能你还没买新能源汽车,但你开一辆旧车上路、用的电池是再回收的,换个轮胎都是再制造的,这背后已经写满了重庆的绿色产业转型故事。更重要的是,山城正在把绿色创新变成地区发展新名片。等到2025年12万亿元后市场大蛋糕摆在川渝中心,谁家能拿到一大块,恐怕已经不仅仅取决于“谁跑得快”,而是看谁在绿色赛道上能把科技、产业、生态利益把握得明明白白。
说到最后,你发现绿色发展不只是企业和政府的事,外卖小哥送餐用上的氢能源电动车、楼下社区垃圾分类、家里用的节能灯泡……都成了城市绿色蜕变的小拼图。真的,你也许还在担心“环保是不是太贵”,但现在各地绿色工厂产值一路猛飙,企业销路越走越宽,连老百姓的钱包、城市空气都跟着变好了。这不,绿色新图景已经逐渐展开,转型风吹得满城“春意”,山城重庆正用一场绿色“革命”,把生活与发展的每一面都擦亮了,而我们不用“举国欢呼”,只需静静体验,就能感受到这份绿色转型的踏实脚步。
提个问题,坐在屏幕前的你,会怎么给重庆绿色发展打分?有没有让你感慨“原来绿色升级离我们这么近”?欢迎评论区唠聊你的看法或者你家附近的绿色转型新鲜事!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