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渝高速服务区,12分钟电量从15%跳到78%,旁边排队加油的车主第三次走过来时,问了我一个问题
洗手间出来时,我看见那个开燃油SUV的车主正蹲在我车旁边,盯着充电桩的屏幕看。他回头问我:“这玩意儿真能跑480千瓦?”我说差不多吧,看桩的状态。他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嘟囔了句“草”就走了。
这时候电量显示78%,手机APP推送说还剩3分钟充满。我瞥了眼他的车——还停在加油岛,前面排着两辆大货车。
说起来,两年前我也是那个排队的人。
900V这个数字,藏着些门道
最开始听说900V平台,以为又是厂家造概念。前几年那些“充电比加油快”的宣传片,大家心里都有数——理想状态下能做到,现实里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这回有点不同。峰值功率确实能摸到480kW的天花板,配合那块100度的电池,充电曲线拉得比较平。不像以前那种“前30%飞快、后面慢吞吞”的充电体验,10%到80%的区间,功率掉得不算明显。
服务区实测下来,10%充到80%大概12分钟多点。这个速度什么概念呢?你去便利店买瓶水、抽根烟、上个厕所,回来车基本就好了。以前开电车跑高速,充电时间够刷完好几集短视频,现在这节奏倒是跟燃油车进服务区休息的时间差不多了。
不过有个前提——你得找对桩。第三方那些500V的桩也能用,车会自动升压到750V左右,但速度肯定要打折扣。好在现在自建超充站铺得还行,车机导航能看到哪个桩空闲、功率多少,这点还算省心。
100度电池,听着就有点悬
刚买车那会儿,我妈听说电池有100度,第一反应是“这么大容量,不会爆炸吧”。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也打鼓。毕竟电池容量越大,能量密度越高,万一出点状况,后果不好说。
这车用的是那种把电池直接做进底盘的技术,电芯跟车身结构绑在一起。听起来有点激进,但仔细想想,工程师可能就是这么考虑的:既然电池包占这么大空间,干脆做成承力结构件,强度反而能上去。技术资料里写着热失控扩散时间能拖到半小时以上,虽然咱也没机会验证,但心理上多少安稳点。
冬天续航这块,我在老家东北试过,零下十五度左右,掉电差不多两成。这个成绩在电车里算不错的,至少不会出现“显示续航500、实际跑250”的那种尴尬。低温充电会慢一些,不过预热做得还行,等个五六分钟基本就能恢复正常功率。
双电机这事儿,不是为了飙车
零百加速3秒多,数字确实唬人。但实话说,日常开车谁天天地板油?我买双电机,主要还是看中雨雪天的操控性和山路的稳定性。
前后桥扭矩分配挺灵活的。走山路过急弯,车身姿态控制得不错,没有那种“方向盘打了车头没反应”的推头感。经济模式下后电机会断开,市区开电耗能压到12度左右,这个水平在两吨多的大车上算是克制了。
动能回收刚开始确实不习惯。强回收模式下松电门,那个拖拽感像是突然被人踩了脚刹车。但用熟了反而觉得方便,城区堵车基本不用频繁踩刹车,右脚轻松很多。续航比工信部标的要实在,这点倒是意外之喜。
座舱那些花活儿,看需求
车机配的是高通那颗新芯片,屏幕滑起来挺顺畅。我自己用下来,最常用的还是语音控制——不用喊“你好XX”,直接说“打开天窗”或者“导航到最近充电站”,识别率挺高。手机跟车机的互联做得也行,手机上没看完的视频能接着在副驾屏幕上播,老婆孩子在车上不会闲着没事干。
智驾功能这块,城区辅助驾驶覆盖的路段确实越来越多。但我还是习惯手握方向盘,不是不信任技术,就是觉得开车这事儿,手上有把握心里才踏实。记忆泊车倒是好用,地库那些窄车位,让车自己倒进去省了不少麻烦。
空间够用,细节也还行
轴距3米,后排空间对我来说够了。我一米八的个头,坐第二排能翘二郎腿。第三排嘛,短途救急还行,长时间坐成年人肯定遭罪。好在能放平,周末去郊区露营,后备箱铺个充气床垫,一家三口睡得挺舒服。
那个6千瓦的外放电,露营时确实派上用场。电磁炉、投影仪、音箱都能带起来,电量掉得也不算快。有次在山里待了一下午,用了大概10%的电,这个效率比我预想的好。
前备箱能塞个登机箱,放点常用工具。后排地板下面还有个隐藏储物格,放些不常用的东西刚好。
最后说两句
开了三个多月,这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电车的体验可能真的过了那个需要“凑合”的阶段。充电快了、续航稳了、空间够了,该有的也都有了。
值不值得买,还得看自己怎么用。经常跑长途的话,充电桩覆盖得提前看清楚;要是就城里开加周末近郊转转,体验应该不会让你失望。
服务区那个抽烟的哥们儿,加完油路过我车旁边时又看了两眼。下次再见面,说不定他也开上电车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