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的时候,吉利银河L6销量突破八千,这可是一就“得劲儿”地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但仅仅半年后,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车型,月销量已跌到两百多台。九成六的下滑幅度不得不让人怀疑,这背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咱们一点点往下捋,事情还得从L6刚亮相说起。
去年刚推出的时候,L6真是一副“来势汹汹”的架势。动力方面搭载的是全新一代的雷神1.5L混动系统,什么高热效率、低油耗的宣传语也是满天飞。据说亏电情况下百公里油耗仅要2.9升,这个数据光听起来真挺诱人,尤其对于那些对油耗比较敏感的消费者来说,确实狠吸引人。再看它的其他配置,540°全景影像、主驾按摩座椅、14.6英寸的“巨屏”,这些在十万以内的插混车型里,也算是很出挑的卖点了。当时它的宣传重点就是性价比高,买它就是为了“走量”。
但现如今,这样一款本该爆红的车型怎么一下子就凉了呢?这还得从几个维度看。
产品问题是把双刃剑,亮点不代表就是稳了。
L6吸引过一波订单,这没问题。不过话得说回来,凡事得看长久。不少车主提车后反映的那些问题,可没那么容易被忽略。比如说动力系统的不稳定,一些车主反映加速无力,开起来有点累心,再比如车门零部件老是出毛病,甚至不少人投诉说电子系统动不动抽风。你说,花了钱买车哪儿能老这么提心吊胆呢?
从这一点上销量的掉头向下,质量问题占了不小的锅。聪明的消费者是最能分辨的,网上的投诉再多聊两句,谁还愿意轻易掏钱包?当然啦,哪怕是便宜车,该有的可靠性、耐用性还是要给到才行。
自家产品竞争内部“打架”,这事儿咋整?
其实吉利有不少混动车型,L6刚推出来打的是“偏性能”的牌,结果呢,几个月后调了路数开始走家用风。问题是,这个转折似乎没太想好,跟自家兄弟——比如银河A7——打起了价格和定位架。这就让消费者很疑惑啦,到底是买你L6好还是去看看别的银河啊?这么一犹豫,没准人就跑去订了别家的车。
更扎心的是,吉利好像从自己手里抢不过去,就从前景市场下手。在今年过后,听说吉利还要推出另一款同类插混车型星耀6,这等于把资源更多地往新款车型上砸,L6就被放在了“边缘”。
外敌环绕,承受的压力更大了。
再说外界,插混车市场可不缺竞争者。比亚迪就不用多说了,压根已经在这个领域守住半壁江山。秦PLUS DM-i改款后,无论加速性能还是亏电情况下的油耗表现,都比L6优了好几分。长安再加把劲,把UNI-V iDD做得更符合运动轿车的调性。玩家压力一大,L6那点小优势就被淹得差不多了。更要命的是,对手还开始打起价格战,终端补贴一上,玩命降价就差上演“倾销”戏码了,着实是让对手喘不过气。
售后服务站不住脚口碑就难撑,刀还是插在了自己的腰上。
最后一个原因来自经销和服务体系。你可能也听说过,吉利这两年尝试把银河系和几何系的车分到不同的A网、B网去卖。就这个操作,表面上看是规整业务,但背地里却搞得资源分配和服务质量“一锅粥”,尤其在三线城市以下的市场。即使喊着要下沉渠道,但九月底统计数据只铺开了仅200家“吉行驿”,和那些已经跑通广泛经销网络的对手们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经销商一周扒拉着有限的资源,还得想怎么目标完成,不偏向更热门或利润更直接的车型简直是做梦了。L6从线下门店到售后环节都开始走下坡路:车主们能不能买到还得看人家4S店想不想推,买完车后大概率还要愁修车配件是不是好一点就得排队,售后服务有政策没执行到位,真的挺“名心”的。
从明星到平庸,不得不反思的节点。
说到这里,估计你也明白了,银河L6的高开低走,不是因为哪个单一原因,而是一系列牵动的连锁反应。虽然从纸面上看这款车配置诱人,各方面思路又符合年轻群体的胃口,但“长势再高,根基不稳”这事儿一发生,不是砍一刀就猛大补,慧不起来。
从八千多辆现金到两百多个的惨淡,数据冷冰冰但也唤起几分反省。这是“被超越”的写照,提醒品牌方别只想着用“花哨”去吸引眼球,质量不过关,服务配不上,结局自然就甭提了,对吧?
问题在哪儿,是教训还是收敛后的“学费”,就看接地心与实打实好车,吉利未来怎么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