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一个你可能觉得还略显陌生的名字,却正在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挥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变革风暴的中心,一个叫余承东的人,扛起了几乎无人敢碰的担子。他曾被视为“神经病”,因为他说要用华为做高端品牌。但也正是他,用一个问界M9,让很多人重新理解了“高端品牌”的意义。这位每天为华为赚13亿元的“大嘴哥”,为何又要亲手给问界打上“紧箍咒”?为何三年时间内,多次“压制”问界的发展?这个看似矛盾的抉择背后,藏着的是商业的逻辑、产业的隐喻,还是深层次的策略考量?这都是我们今天需要一一解开的谜团。
先来看看矛盾最突出的地方——余承东为何要丁是丁卯是卯地压制问界?从某种角度这种行为不仅不符合“商业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更让人一头雾水:问界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个能够抢占市场“大杀器”,凭借着问界M7、M9的大火,已经吃掉了BBA(奔驰、宝马、奥迪)在30-55万元细分市场的“里脊肉”。按传统商业逻辑,余承东应该赶紧趁热打铁,继续巩固市场才对啊!但事实呢?问界M8的上市,被一再推迟,问界轿车的投放计划更是遥遥无期。就连问界M7的新款,也被余承东刻意放缓。
这背后的矛盾犹如《亮剑》里李云龙的愤懑:“你让我别打主攻,你给我台参谋桌子坐啊?”张兴海作为赛力斯问界的灵魂人物,显然也是郁闷得不行——赛力斯一开始就是靠问界杀出重围的,现在手握“神兵利器”,却只能当“二线支援队”?这个局面,怎么看怎么“不科学”。
余承东的算盘,到底是怎么打的?要搞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先把时间拨回到2020年。当时,华为就明确签发了“不造车”的文件:华为不直接下场造车,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帮助车企做大做强。这一文件的签署也为华为汽车业务的后续动作定下了基调。2021年,余承东与赛力斯(SERES)张兴海的一次握手合作,才正式拉开了问界的序幕。短短几年间,问界从名不见经传,硬是凭借问界M5、M7打下了一大片江山。特别是2023年年底,旗舰车型问界M9的爆卖,更是把问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如果只看问界的成功,你就会错过一个更大的图景。2023年11月9日,鸿蒙智行生态联盟成立,标志着以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和尚界五大品牌为核心的“智行”版图正式成型。这是余承东心目中的“床垫效应”——他希望用多品牌、多车型的组合拳,打造一个无人能敌的鸿蒙智行生态圈。事情并不总是按剧本走。智界和享界,两大品牌虽然被给予厚望,但因为奇瑞和北汽的内部拖延,硬是拖了近两年才见起色。这种情况下,如果放任问界继续高歌猛进,无疑会让智界和享界更加“黯然失色”。余承东深知,自己必须权衡各方利益,不能让鸿蒙智行其他“孩子”直接活在“问界的阴影下”。
暂时按下问界发展的“快进键”,并不意味着风平浪静。相反,暗流涌动的代价接踵而来。首先是内部的不满。叫苦最多的当然当属赛力斯张兴海。从企业战略角度问界M9的成功无疑是赛力斯的一次华丽转身,让这家企业稳稳站在了造车新势力的第一阵营。但张兴海也明白,问界的步伐一旦放慢,市场份额直接被BBA甚至蔚小理瓜分,这无异于把刚抢到的战利品双手奉上。
外部同样不好受。余承东刻意压制问界的结果,不仅给北汽和奇瑞这样的合作伙伴争取了喘息时间,也给蔚来、小鹏和理想这些新势力增加了不少“复盘机会”。在这一阶段,BBA更是松了口气——问界一旦抢占了市场的“腹地”,它们的问题将远不止销量下滑那么简单。
更大的压力来自消费者。问界以“爆款”闻名,本该趁热出新,继续扩大市场影响力。连续的“跳票”策略却让许多潜在用户失去了耐心,更让一些忠实粉丝一时摸不到头脑。这种“假性平静”看似维持了表面的局势稳定,实则埋下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就在所有人以为问界会持续走下坡路的时候,2025年的一个场景突然让人醍醐灌顶。智界的R7和享界的S9T终于“独立意识觉醒”,摆脱了之前的束缚。从刘亦菲的站台到余承东亲自上草原测试车型,“智界”和“享界”这两个鸿蒙智行的“晚生兄弟”总算缓过了劲。特别是2025年年中,智界R7宣布44天大定订单3.8万辆,市场信心迎来了一波小高潮。
但这还不是终局,更大的反转爆在后头。2026年,问界M6、M9非凡大师版、四年大改款的问界M5“蓄势待发”,直接将风头再度“拉满”。问界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凭借品牌沉淀的虹吸效应,让问界轿车有了一个“厚积薄发”的绝佳机会。当年的BBA与蔚小理,已经开始头疼:不只是问界,又有享界和智界的产品在分流。可以想见,如果问界轿车正式上市,30-55万元区间的市场格局将被彻底改写。
显然余承东并不只是负责放烟花,他是一位精打细算的“棋手”。尽管2026年看似高潮迭起,但这背后仍有诸多隐患,比如智界和享界能否持续输出优质产品?问界的轿车“王者归来”计划能否抢占市场主动权?更重要的是,内卷之火已经点燃——鸿蒙智行内部,就像五个兄弟争家产一样,问界、智界、享界的市场重叠问题迟早爆发。
除此以外,还有新难题。2026年到2027年之间,央国企的HI Plus“境车”也加入战局。和鸿蒙智行的“界车”相比,这些企业手握强大的政策资源和技术储备,让“境界之争”进入了另一个维度。
从头到尾,这场大戏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核心——余承东以压促升、以退为进,给鸿蒙智行搭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有人说,这是一种“牺牲问界,成就大局”的策略。但如果细看智界和享界两年多的“拖后腿”表现,以及问界的屡次压制政策,其实问题也没那么简单。问界、智界、享界本就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如果策略执行不好,输掉的可能不仅是问界,而是整个鸿蒙智行生态。
余承东的三年压制策略到底值不值得?从问界到智界、享界,鸿蒙智行的多品牌矩阵似乎已经形成,但过度压制问界,是否会导致市场失去耐心,口碑翻车?你怎么是“为了大局忍一时”,还是“浪费了三年的绝佳机会”?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