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唠个嗑,有没有觉着,现在“made in China”的铁疙瘩,在老外地盘上溜达的频率嗖嗖往上涨?这事儿,细琢磨起来,透着一股子吊诡。按理说,国内车市卷成了绞肉机,各家车企为了那点蝇头小利,杀得眼红脖子粗,恨不得把竞争对手的零件都给拆喽。可谁成想,海外市场反倒成了香饽饽,卖得热火朝天。就拿上汽来说,掐指一算,今年头四个月,愣是在海外卖了30.6万辆,这数据,简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数字是啥概念?说白了,它宣告了“中国制造”已经洗脱了廉价的污名,也意味着中国汽车开始真格的跟那些洋品牌叫板了。但转念一想,这事儿真就这么简单粗暴吗?
先瞅瞅这销量,30.6万辆,确实够扎眼的。可定睛一看,你立马会发现,新能源车才是这波增长的“扛把子”。摊开数据一看,上汽的新能源车在全球斩获了40.1万辆,同比增长了40.9%。换句话说,传统燃油车是守住了老窝,但真正开疆拓土的,还得靠这帮浑身带电的小年轻。
这就耐人寻味了。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厮杀得那叫一个惨烈,比亚迪、特斯拉、各路新势力,为了抢地盘,恨不得把对方大卸八块。结果,上汽反倒在海外靠着新能源车,杀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说明啥?说明歪果仁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或许比咱们预估的要高得多。也可能,咱对“老外”的固有印象,是时候更新迭代了。
上汽还计划祭出17款新车,说是专门为国际市场量身定制的。这可不是那种把国内车型简单改头换面就往外扔的套路,而是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消费偏好,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做了精雕细琢的优化。这叫啥?这叫“Glocal”,全球在地化。
说白了,就是不能光想着把东西一股脑儿地塞给人家,还得学会“投其所好”。人家好哪一口,你就给人家上啥菜。人家习惯啥调调,你就得跟着哼哼两句。这就像泡妞,光靠死缠烂打那套早就过时了,得摸清人家的脾性,才能最终抱得美人归。
不过,隐忧也随之浮现。上汽在国内市场,日子其实过得并不算滋润。去年受价格战波及,整体销量呈现颓势。今年一季度,净利润虽有增长,但海外和新能源业务几乎撑起了整个局面。这暗示了什么?暗示了上汽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外市场这根救命稻草。一旦海外市场出现任何风吹草动,上汽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再者,品牌溢价能力也是个绕不开的坎儿。眼下中国品牌汽车之所以能在海外攻城略地,很大程度上仰仗的是其无与伦比的性价比。但性价比这玩意儿,就像一把双刃剑,能帮你敲开市场的大门,也可能让你永远背上“廉价”的十字架。啥时候中国品牌汽车能在海外卖出天价,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扬眉吐气。
所以,上汽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固然值得弹冠相庆。但咱们也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全球市场暗流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拍死在沙滩上。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构筑更坚固的技术护城河,才是长远发展的王道。
就像开篇说的那样,中国品牌汽车在老外地盘上出镜率越来越高,这既是天赐良机,也是严峻挑战。机遇在于,我们有机会在全球舞台上正名。挑战在于,我们必须持续精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这就像一场耐力赛,起跑领先只能算是热身,笑到最后才是真英雄。而这场角逐,现在才刚刚鸣枪起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