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汽车智能驾驶的话题又热了起来,源头是一位在汽车圈里说话向来很直接的知名人士——陈震。
当有人问他现在市面上到底哪家的智能驾驶最好用时,他给出了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他说,就他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的能力表现来看,现阶段华为乾坤ADS辅助驾驶系统的表现是最好的,甚至用了“没有之一”这样绝对的评价。
这句话一出来,立刻就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毕竟,在智能驾驶这个赛道上,国内外高手如云,大家都说自家的技术领先,突然有人站出来直接“封神”,自然会引来各种各样的讨论和疑问。
那么,这个评价到底有多少分量?
华为的智能驾驶真的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吗?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普通消费者去了解的技术现实和行业变革。
陈震的观点中,最引人注目,也最颠覆许多人传统认知的一点,是他特别强调,华为这套系统不单单在纯电动车或者增程车上表现优异,甚至在传统的纯燃油汽车上,也能发挥出同样出色的效果,感觉像是“给车注入了灵魂”。
这一点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惊讶呢?
我们需要先弄明白一件事:为什么过去大家总觉得,高级的智能驾驶好像天生就是为电动车准备的。
原因很简单,电动车的底层结构对智能驾驶非常友好。
首先,电动车有一个大电池,能为高功耗的计算芯片和传感器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这就像给一个超级大脑管够了饭。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电动车的加速和刹车是通过电信号直接控制电机,反应速度极快,几乎没有延迟。
这种“线控底盘”的结构,让智能系统下达的指令可以被瞬间、精准地执行。
电脑说“加速0.1秒”,车子就能做到,说“刹车力度增加5%”,车子也能立刻响应。
但是,传统的燃油车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燃油车的动力核心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这是一套极其复杂的纯机械系统。
当智能系统想要控制车速时,它发出的指令需要经过一个“翻译”过程。
比如系统想加速,它得先控制节气门,让发动机提高转速,然后这个动力再传递给变速箱,变速箱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换挡,最后才作用到车轮上。
这个过程链条长,中间有机械的物理延迟,还有变速箱换挡可能带来的顿挫感。
想让电脑像控制电路一样去精准控制这一套复杂的机械联动,难度非常大。
这就好比让一个习惯了敲代码的程序员,去指挥一个由无数个齿轮和杠杆组成的精密钟表,两者之间的“语言”和“逻辑”完全不同。
因此,长期以来,行业内外的普遍看法都是,燃油车受限于其机械结构的“先天不足”,很难实现像电动车那样流畅、平顺、反应迅速的高阶智能驾驶体验。
然而,陈震这次明确指出了华为与上汽奥迪的合作,正是要打破这个局面。
这背后,展现的是华为在核心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他们不是简单地把一套软件装到车上,而是通过更强大的算力和更聪明的算法,去学习和预判燃油车动力系统的响应特性。
比如,系统知道指令发出去后,发动机和变速箱会有零点几秒的延迟,那么它就会提前发出指令,或者对指令的强度进行动态补偿,从而把机械延迟带来的不平顺感尽可能地抹平。
能做到这一点,意味着中国的科技企业不仅能造系统,更有能力去深入理解并优化、改造传统汽车最核心的动力控制逻辑。
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跨越,它让智能驾驶的普惠范围,从新能源车扩展到了保有量依旧庞大的燃油车市场。
当然,直接说华为是“第一”,肯定会有人觉得不服气。
毕竟市场上还有很多强劲的对手,比如在智能驾驶领域起步很早并积累了大量数据的小鹏汽车,以及其他不断发力的品牌。
陈震自己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随后补充说,即便有人对“第一”的说法有异议,但要说华为排在“第一梯队”,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
这个说法就显得更加客观和公允了。
那么,这个所谓的“第一梯队”强在哪里呢?
一个核心的指标,就是“无图化”的能力。
早期的智能驾驶非常依赖高精地图,就像一个机器人必须严格按照预设的地图路线行走,地图上没有的岔路、新建的道路,它就没法处理了。
而现在,以华为和小鹏为代表的头部玩家,都在全力攻克“重感知,轻地图”的技术路线。
说白了,就是让汽车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眼睛”(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和“大脑”(计算平台),去实时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真实的世界,像人一样“看着路开车”。
它能自己判断车道线、识别红绿灯、看懂路牌,甚至能预判突然窜出的外卖小哥的行动轨迹。
这种能力,让智能驾驶真正从一个“按图索骥的程序”,开始向一个“会思考的驾驶员”转变。
根据公开信息,华为的城区智驾系统已经宣称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不再受限于少数几个开通了高精地图的城市,这就是技术自信的体现。
说了这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普通人的实际体验上。
陈震在回应质疑时说的那句“建议你也去试一试”,其实说到了最根本的地方。
现在市面上宣传有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太多了,但实际用起来,体验千差万别。
有些系统的表现,就像一个刚拿驾照的新手,开车风格很“楞”,前面有车并进来就一脚急刹,让人心里一惊;跟车时离得远远的,在城市环路上很容易被别人连续加塞;变道的时候犹犹豫豫,打了半天灯也不敢动。
这样的“智能”驾驶,用一两次之后,你可能就不敢再信任它了。
而一套真正好用、成熟的智能驾驶系统,开起来的感觉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它加减速的过程非常平顺,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油门和刹车控制得线性又柔和;在复杂的车流中穿梭,变道并线果断而不突兀;在路口遇到行人、非机动车混杂的情况,能做出得体的减速和避让。
它给驾驶者带来的,是一种“放心”和“从容”的感觉,让你觉得它是一个可靠的伙伴,而不是一个需要你时刻提心吊胆去“监工”的机器。
所以,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与其纠结于各种宣传术语和参数对比,不如亲自去试驾体验。
把车开到你日常通勤的、路况最复杂的路段去,打开它的智能驾驶功能,亲身感受一下它的“车品”如何。
它是否能让你感到安心,它的操作逻辑是否符合你的驾驶习惯,这些都是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得出的结论。
最后,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如陈震和许多业内人士反复强调的,目前所有的系统都还只是“辅助驾驶”,它的作用是分担你的驾驶压力,而不是完全取代你。
方向盘终究还是握在自己的手里,关键时刻,驾驶员的判断和操作,永远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全部评论 (0)